我国传统中的四民–士、农、工、商,士排在第一位。
通俗点说,士就是读书人。“学而优则仕”是古代读书人的普遍想法。当官食禄成为不少读书人的人生理想。文曲星就是一位掌管着读书人命运的神明。
文曲星又叫文昌帝或文昌星君。对文曲星的崇拜源于古人的星辰崇拜观念。文昌,本为星宫名。在北斗七星之上有六颗星,“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这六颗星合称为文昌宫。
六颗星的职责,据《春秋元命苞》上说:“上将建威武,次将正左右,贵相理文绪,司禄赏功进士,司命主灾咎,司中主左理。”古代星象学家将其解释为主大贵的吉星,道教又将其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又叫“文星”。
所谓文昌,蕴含着文运昌盛之意。隋唐科举制度兴起以后,文昌星尤其受到广大读书人的顶礼膜拜。民间流传文昌星“职司文武爵禄科举之本”,并认为天上的文昌越亮则意味着凡间文运越昌盛。
旧时民间还有以四川梓潼县张亚子为文曲星的。张亚子又叫张恶子,是个大孝子,对父母极为孝顺,本在晋朝做官,后来不幸战死沙场。死后,当地百姓给他立了一座庙。起初,他是被人们当做雷神来祭祀的,以后逐渐成为梓潼县的重要神明之一,人称“梓潼神”。
后来流传梓潼神降笔作《清河内传》,并言张亚子本生于周代初年,后经过七十三代降生为四川梓潼的张亚子,成为梓潼神。因此,人们相信张亚子是玉皇大帝派来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功名的,正所谓“生死隶东岳,功名隶文昌”。
后来,人们将梓潼神与文昌星两个掌管利禄的神明合二为一。元代仁宗皇帝时,封梓潼神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文昌帝君”。梓潼神就是文曲星,文曲星就是梓潼神。
文曲星在天上也担任着一定的重要职务。他是玉皇大帝的私人秘书,专门给玉帝起草各种诏书、圣旨之类公文。小说《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听从太白金星建议,要招安大闹天空而又用武力无法降服的孙悟空,就命文曲星写了诏书,派太白金星下凡招安。
文曲星作为掌管人间功名利禄的神明,受到全天下读书人的欢迎和崇奉,成为读书人的保护神,其庙宇遍及全国各个地方。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四中谈到了当地的梓潼帝君庙,称文昌神“专掌注禄籍,凡四方士子求名赴选者悉祷之”。文昌神专门管理文士注册入禄籍,怎能不受到向往功名的读书人的崇奉呢?故祈求文昌神保佑自己荣登科甲。史籍中记载了众多士人祈求灵验的事情。
清 紫砂文曲星立像 英国V&A博物馆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载,李知己年少时,祈梦于梓潼神。有天晚上,他梦到了成都天宁观,有道士手指织女支机石对他说:“把这个作为你的名字,你就能考上科举,榜上有名。”李生梦醒后,遂改名为“石”,字“知己”,后来果然省试及第。
宋代洪迈《夷坚志》卷八记载,何文缜赴京赶考,途中经过梓潼,想要去梓潼庙里参拜文昌星,但后来由于赶路匆忙,遂把这件事忘记了,行了十多里路后才想起来,他急忙下马,转身望向梓潼庙的方向,默默祷告。
这天晚上,他梦见自己进了梓潼庙,看到文昌神坐在幕帘之后,投掷了一轴文书给他,他就捡起来看,只见其中有云:“朕临轩策士得十人者,今汝袖然为举首。”后来何文缜果然高中状元,为一甲十人之首,后官至丞相。
这种传说恰好迎合了读书人的求官心理。对文曲星的崇拜和祭祀,实际上就是人们对“官”的渴望。在古人眼里,当上了官就意味着一步登天,光宗耀祖,享尽天下荣华富贵。官位与权势、地位、财富、女色等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当了官就有了一切。
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考取功名前是个人人都看不起的落魄酸楚穷秀才,而中了举人之后,一下子就成了“天上的文曲星”。乡绅赶紧来与他套近乎,许多人都来奉承他。还有送宅院的,有送田产的,有送店铺的,有送银子钱财的,还有投靠为仆人的。考上功名一下子有这么多的好处,难怪读书人都孜孜不倦地追求。
对文曲星的祀奉,直到现在仍然绵延不绝。在全国各地,众多大大小小的文昌宫、文昌庙、文昌阁,香火从未断绝。尽管现在社会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并非除了读书就没有别的出路,但在相当程度上,走“学而优则仕”的老路,仍然是人们不错的人生选择。来庙里祭拜文昌神的也大多是学生,或者是学生的家长们,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现在,每当临近大型的考试,或高考,或研考,或国考,都可见到人们对文昌神的虔诚参拜。
相传,农历二月初三为文昌帝君的诞辰日。在明清时,各地官员都要去文昌祠祭拜,士子们则纷纷烧香祷告,昼夜笙箫,如是三日,称为“文昌会”。文昌会的习俗在现代发生了演变。在文昌会时,人们抬着文昌神像在乡间游行,善男信女尾随其后。文昌神过村后,则意味着扫去瘟魔,降下吉祥。
清 德化窑文昌帝君瓷塑 英国V&A博物馆
因为文昌神本身就是一位文采奕奕的神明,不然他也不会做了玉皇大帝身边起草诏书的官员,所以,民间还用文昌神指代文职官员或文才盖世之人。《儒林外史》中,范进想去参加乡试,却没有盘缠,去向他丈人胡屠户借,结果胡屠户说:“这中举人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凡是考上科举功名的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除了文昌星之外,古人认为魁星也是掌管文运的一位神明。魁星也是源于星辰崇拜。魁星又叫“天豕”、“封豕”,为二十八星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第一宿,包括仙女座九颗星和双鱼座七颗星。
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载:“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章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考经授神契》云:“奎主文章。”东汉宋均对此注道:“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
至迟在东汉时已经有“奎主文章”的信仰,并常以“奎”称文章、文运,如称秘书监为“奎府”,称皇帝写的字为“奎书”、“奎章”。因“魁”与“奎”音同,并有“首”、“第一”的意思,所以科举取得高第也成为“夺魁”,第一名又叫“魁甲”。
湖州 钮氏状元厅
由于魁星主文运,故他与文昌星君一样,备受读书人崇拜。旧时魁星楼、魁星阁遍布全国各地,学宫里也大多供奉魁星图。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的红山魁星楼
魁星神的形象形似鬼魅,这可能与“魁”从鬼有关。他蓝面赤发,一脚向后跷起,就好像“鬼”字的弯钩,一脚作金鸡独立状,脚下踩着鳌头,意谓“独占鳌头”,一手捧斗,一手执笔点斗,表示“魁星点斗”,用笔点定科举中中举人的名字,一脚弯起踢斗则是“魁星踢斗”,这些都是应试者获中之征。
清 珊瑚魁星点斗盆景 台北故宫博物院
高34.5公分 纵长13.2公分
横宽18.1公分 木座横长16.2公分
纵长12.3公分 高7.2公分
此件以玉盆为基座,花石造景的作品,呈现波涛叠涌,螯鱼浮沉,巍然独立于鳌首上的魁星形象。珊瑚魁星一手高举斗状星座,一足后扬,作充满动势的踢斗、点斗状,意指启动文运。各色珍贵材质加以生动的雕刻与精巧金银镶嵌细工,共同营造喜庆祝愿,是清代宫廷珍玩中意象丰富、宝装华美的陈设器。
唐宋时,皇宫正殿的台阶正中石板上雕有龙和鳌的图案,考中的进士要站在宫殿台阶下迎榜,而第一名进士即状元,则要站在鳌头那里,表示“独占鳌头”。
对于魁星点斗,古玩元素网为大家征集到一件明代和田玉“魁星点斗”雕件,依旧是秉承高品质、低价格的特性,甄选更优质的藏品,性价比超高。整像采用和田玉巧雕而成,左手持砚,右手持笔,圆睁双目,呈站姿,踏在鳌头台座上。下为汹涌的海浪。整体造型生动传神,衣饰刻划飘逸流畅,意境新奇,是一件极为生动的汉地造像作品。各位藏家挚友多多观摩探讨,欢迎进入元素艺拍小程序找到该藏品进行参拍,感谢您对古玩元素网的支持!
09明代和田玉“魁星点斗”雕件
起拍价:3000 估价:15000 ~ 20000
NO:09
名称:明代和田玉“魁星点斗”雕件
尺寸:长3.8cm 宽1.8cm 高10.6cm 重89.1cm
品相:有绺裂 (古董岁月留痕、自然磨损属正常现象,吹毛求疵者请谨慎参拍)
藏品说明:整像采用和田玉巧雕而成,左手持砚,右手持笔,圆睁双目,呈站姿,踏在鳌头台座上。下为汹涌的海浪。整体造型生动传神,衣饰刻划飘逸流畅,意境新奇,是一件极为生动的汉地造像作品。魁星又称奎星,是二十八宿之一,是北斗的第一星,民间供奉魁星是为了保佑科场及第,名列前茅,有科举夺魁之意,是文人室内常见之物。
1、北京东正2012春季艺术品拍卖会,LOT0118,明白玉巧雕魁星点斗纹摆件,成交价RMB 862,500
北京故宫博物院亦藏有一尊类似玉作,青玉圆雕魁星面部严肃,一足后翘,一足站立于水中鳌鱼头顶,右手握笔,左手持银锭,周身飘带上还雕饰一量斗。魁星整体形象生动,又包含了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美好寓意,是古人较为喜爱的题材。
青玉魁星 清 故宫博物院
通高13.3 cm,宽7.3cm
新00129363
古时读书人对魁星神十分崇奉。明人陆深在《俨山外集》中就记载了天顺年间的一次乡试,有考生在座右贴上魁星图,祈求魁星保佑及第。有些地区盛行在考场外出售泥塑的魁星神像,或者制成魁星形象的墨块,参加科举之人纷纷购买,人们把中举寄托于能得到魁星神的保佑。
甚至连宫中也留下了多张以文字组合而成的魁星形象艺术字,溥仪关押在苏联时也创作了类似的魁星形象艺术字 !
溥仪关押在苏联时创作的艺术字
端康太后御笔所画
无款御笔朱书魁星二字字轴
文曲星和魁星的崇拜反映了人们功利主义的心理,也从实际上反映出古代仕途科举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封建社会中,下层百姓改变自己命运的方式只有通过科举之路走上仕途,否则就很少有翻身的机会。
欢迎点击进入小程序
踊跃参拍
对古人心目中掌管文运的文曲星及魁星的考察,有助于了解古人的生活状况,了解读书在古人生活中所占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5:1293.
[2]吴自牧.梦粱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3]陆游.老学庵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洪迈.夷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顾炎武.日知录[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
[6]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