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那在帷帐中运筹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
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粮,畅通粮道,我不如萧何。
连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俊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我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
上面这段话,是汉高祖刘邦面对群臣的自述,也是管理学上的名言,许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但是,真正能够听懂刘邦这段话的人,其实并不多。
1.刘邦为什么单挑张萧韩?
在这段话里,刘邦分别点评了三个人,来与自己进行对比,那就是张良、萧何、韩信。
后世之人,以此判定这三个人是刘邦集团中最厉害、最杰出的三人,称之为“汉初三杰”。
这其实是相当肤浅的。
刘邦选择这三个人来作为点评对象,并不只是因为这三个人厉害,而是因为这三个人比较特殊,具有多重代表性。
首先,这三个人,代表刘邦集团中的三种身份。
张良,原来是韩国丞相之子,妥妥的贵族出身。他代表的,就是刘邦集团中,那些出身名门望族的文臣武将。
韩信,从前饿得连饭都没有吃,屠夫都可以欺负他,是典型的平民无产者出身。所以,他代表的,当然就是刘邦集团中,那些从底层拼杀出来的平民将士。
萧何,造反前是沛县鼎鼎有名的秦朝官吏,连秦朝朝廷都曾经想上调他。显然,他就是代表那些原来是秦朝官吏、后来又投靠了刘邦的人。
这三类人,基本上构成了刘邦集团的主体。
其次,这三个人,代表刘邦集团中的三类人来源。
萧何,是刘邦的老朋友,真正的亲朋故旧,老乡。他是带领着全族之人,跟随刘邦造反,无比亲信。这一来源的人,构成了刘邦集团中核心的核心。
张良,是刘邦在征战途中,招揽的杰出人才。这类人,在刘邦集团中也有很多。
韩信,原本是项羽的麾下,叛逃项羽,投奔刘邦。这类人,同样在刘邦集团中占据了一部分。
这三种来源的人,和刘邦的关系,亲疏远近不同的。
再次,这三个人,还代表着刘邦集团中的三类职务。
韩信,不用说是代表武将军官。他的主要本事,就是带兵打仗。
萧何,长期以来从事后勤工作,负责政务处理,是政务官的代表。
张良,主要的职责是为刘邦出谋划策。这是刘邦麾下文武官员中,高级参谋的代表。
这三种职务的人员,各司其职,为刘邦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最后,这三个人,还代表着刘邦集团中的三个思想倾向。
韩信,居功自傲,自视甚高,内心并不怎么真正把刘邦放在眼里,是有反骨的。
萧何,不可能反叛刘邦,既与刘邦共患难,也希望能与刘邦同富贵,在新的皇朝安享荣华,积极进取,同时也甘愿为刘邦、为朝廷效劳。
张良,准备功成身退,以免遭到杀身之祸。他所代表的人,对刘邦没有反意,但也不是特别信任刘邦,属于中间派。
综上所述,萧何、张良、韩信这三个人,在刘邦的政治军事集团中,分别代表不同的派系、具体,具有最突出的代表性。
所以,刘邦挑这三个人来点评,就涵盖了自己集团中的绝大部分人。安抚了这三个人,就安抚住了整个集团的人;慑服了这三个人,也就慑服住了整个集团的人。
换言之,并不只是因为这三个人是刘邦眼中最厉害、最杰出的人才,刘邦就单独挑他们三个人出来点评。
而更是因为这三个人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的来源、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职务、不同的思想,所以刘邦才把他们挑出来点评。
刘邦当着文武群臣的面,公开点评这三个人,还把自己与这三个人对比,绝对不是一时兴起的闲聊。
这是刘邦精心策划的一幕政治大戏,是他给文武群臣精心准备的一堂思想政治课,从一开始,就是设计好了,有着深刻的政治目的。
2.信得过的,还是俺大哥王陵
现在,我们来还原刘邦点评这三个人的时空背景。
当时,项羽已经败亡,“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五月,兵皆罢归家。”
看起来,天下已经平定,是到了论功行赏、安享富贵的时候了。
然而,实际上,这个时候刚刚建立的大汉皇朝,依然危机四伏。
项羽虽然死了,但是就在几个月前,临江王驩还打着怀念项羽的旗号,公开反叛,花了数月时间,才最终平定,将他在洛阳斩首。
诸侯之中,大臣之中,难道就没有其他还心怀反意的人了吗?
是不是所有人,就真的对他刘邦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对他效忠了?
项羽也曾经号令诸侯,可是转眼便身死国灭。刘邦绝对不愿意这样的悲剧,再在自己身上重演。
所以,他就精心策划了“南宫饮酒”这一出戏。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最经典的场面之一,后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就是从这里学来的,而且还只是学了点皮毛。
刘邦在洛阳南宫,请文武大臣们喝酒。为什么要喝酒?喝酒既能够拉拢感情、烘托气氛,又能够“酒后吐真言”,把群臣的心里话给钓出来。
正当大家喝得开心的时候,刘邦突然变得非常严肃,当场问出了一个很严肃的话题。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看起来是在喝酒之时的闲聊,但实际上,这句话是非常严肃的。
首先语气很严肃,刘邦公开警告“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就是你们不要敢欺瞒我,必须都说真话。
其次问题的内容是非常严肃的,问的是我刘邦为什么能够当上皇帝,而项羽反动派为什么会失败?这显然是个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
列侯诸将,顿时都懵了:喝酒就喝酒,你刘邦突然抛出这么一个严肃的话题,几个意思?
《史记》中是这样写的,刘邦说完之后,“高起王陵对曰”,就是有人马上站出来回答他的问题了。
这里,“高起王陵”四个字,非常令人费解。后人一般理解为高起、王陵两个人。但是,“高起”这个人,在史书中几乎没有记载。
因此,也有种说法,“高起”不是一个人,而是相当于“高坐”,就是后人宴会时俗称之首坐。王陵年纪大,功劳高,过去刘邦曾经把他当哥哥,因此在这次宴会上,让王陵坐在刘邦之下首坐的位置,是有可能的。
既然史书中关于“高起”缺乏详解,那就不重要,因为真正重要的是王陵这个人。
王陵的性格耿直,大家都是知道的;王陵是刘邦的故旧,非常了解刘邦,这大家也是知道的。
换言之,王陵出来回答刘邦的问题,对刘邦和项羽做出评价,这会非常有说服力。
王陵是这么说的:“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王陵的这段话,是不是事先与刘邦对过口径,后人不得而知。但是,他所说的,显然是刘邦想要的。
王陵这段话,大体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直言不讳的对比刘邦和项羽,说刘邦这个人平时不太尊重人,而项羽这个人看起来对大家很友好。
这表面上看,是在说刘邦不如项羽。但实际上,却是在为刘邦说话——
刘邦就是这样的性格,对所有人都一样,所以那些过去被刘邦批评过、处罚过的人,就不要对刘邦有怨言了。
熟悉不熟悉?你们领导是不是也经常这样说:我这个人对事不对人,性格脾气差,有时候会批评一些同志,请大家多多原谅,不要放在心上?
王陵这句话的第二部分,就是公开拍刘邦马屁了,他的意思是:比起项羽的小气来,刘邦非常大方,论功行赏,十分公正。
所以,大伙儿跟着刘邦干吧,刘邦不会亏待大家的。
可见,王陵的这一段话,完全是在帮刘邦说话,替他安抚这些跟随刘邦出生入死的列侯诸将。
不过,这段话也并不只是为帮刘邦说话,它同时也是一个引子,说出来许多文武大臣们的心声:你刘邦之所以能够当皇帝,不过就是肯和大家有难同当有福共享而已。
除了这一点,你刘邦和项羽相比,也没什么本事。
功劳都是大家打下来的,所以也是大家应得的。
你刘邦今后若是处事不公,亏待了大家,该给大家的赏赐不给,那就别怪大家像反对项羽一样来反对你!
3.谁赞成?谁反对?
第一,对刘邦的本事并不怎么心服。第二,仗打完了要论功行赏给大家好处。第三,我们过去可以打败项羽,那今后也就可以打败你刘邦。
这三点,就是此时此刻,刘邦麾下文武官员们的心理状态。
王陵的话,充分表达了他们的这种意思。
刘邦要的就是王陵的这段话,这段话把群臣的心里话给摆出来之后,刘邦才好有针对性地敲打。
接下来,刘邦就说出了下面这段著名的话: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这里,“公”显然就是指王陵。一个“公”字,表明刘邦是单独对王陵说的。
也就是说,如同前面的分析,“高起王陵”并不是两个人,因为“高起”这个人并不存在,高起就是高坐的意思。
自始至终,这是刘邦和王陵两个人在一唱一和。
刘邦对王陵说,你只知道一方面,不知道更深层次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我能够知人善任,重用张良、萧何、韩信这样的杰出人才,所以能够打败项羽。
刘邦的这段话,看似谦虚,实际上则非常强硬。
表面上,他说自己谋略不如张良、治理不如萧何、军事不如韩信,愿意表示自己本事还没有部下高,显得实事求是、心胸宽广、虚怀若谷,非常谦虚。
但是,细品一下,刘邦说自己谋略不如张良,却没有说自己谋略不如其他人;治理不如萧何,但比起其他人就绰绰有余;军事不如韩信,但除了韩信之外,其他人也不是刘邦的对手。
而且,张良、萧何、韩信分别只擅长于谋略、治理、军事等一个方面的事情;只有他刘邦,三方面都擅长,是个全才,那自然是比这三个人都更厉害。
刘邦说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杰”,那等于就是说他刘邦自己是“人杰中的人杰”。
我刘邦能够打败项羽当皇帝,不只是依靠你们的功劳,而就是因为我刘邦是个全才,我的本事就是比你们所有人都高,你们服不服?
敢不服吗?
刘邦最后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很厉害,但在用人、谋略上就不如我刘邦,所以才被我擒拿。换言之,我刘邦打败项羽,就是因为我的本领比项羽更高,靠的就是我刘邦的真本事。
你们要是不遇到我刘邦,下场就可能和范增一样,一事无成。
你们就老老实实在我刘邦麾下干活吧,别动什么歪心思。是你们要感谢我刘邦知人善任、文武全才,带领你们打天下,而不是我刘邦要依靠你们!
所以,功劳赏赐什么的,我刘邦说给就给,我不给,你们不能要!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刘邦表示自己能够重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也是给群臣吃定心丸。
即:我刘邦是非常公正公平的,不会计较大家的出身,也不会计较谁跟我远谁跟我近,也不会区分职务身份,总之是只要有本事,我就会一视同仁、量才使用。
显而易见,刘邦和王陵的这一问一答、一唱一和,就是一场精心设计好的政治秀,目的就是为了在皇朝刚刚建立之后,安抚、震慑尚不安稳的文武群臣,确立刘邦的权威,让他们不要再反叛。
这和后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一样的,刘邦希望用这种酒后问答的形式,来安抚和警告群臣,巩固新朝的稳定。
5.给后世的启发
对于刘邦的这次“南宫问答”,后世存在两种误读。
一个误读是:因为刘邦点评了张良、韩信、萧何,并高度评价他们都是“人杰”,所以后世就弄出个“汉初三杰”的说法,认为这三个人就是刘邦集团中本事最杰出的三个人。
事实当然并非如此。
刘邦之所以点评这三个人,首先是因为这三个人在身份上都有特殊的代表性,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论谋略,陈平未必比张良差。论军功,曹参才是公认的第一。论治理,刘邦认为曹参、周勃、陈平等可以接替萧何当丞相。
刘邦麾下,人才济济。
另一个误读更为严重:许多人、特别是时下的一些领导干部、管理者,认为刘邦自己都承认自己本事比不上下属,关键是他能够用有本事的人。
因此,当领导的,自己不需要有本事,只要能够把有本事的人用好,让别人为自己干活就行了。
这就导致时下的许多管理者,自己不学无术,没有什么本事,却成天沉迷于权术权谋,搞平衡玩赏罚,驱使别人为自己干活,以为这就是当领导。
其实,刘邦之所以能够用好那么多人才,包括张良、韩信、萧何这样的杰出人才,前提是因为刘邦本身就是人才,而且是更厉害的全才,谋略、军事、治理,他都懂。
也许在上述三方面的专业领域,他不如这三个人精,但这绝对不表示他完全不懂。事实上,他比这三个人更全面,也就是比这三个人的本领更高。
当好领导干部,不能不学无术,还是要自己有真本事。这样,才能真正开创成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