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一个灵魂之问:要自由、还是要面包?这句话的灵感来源于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托马斯杰斐逊。
杰斐逊的原话是:半片面包好过没有面包。
很多人会说这是一句没有营养的废话,不符合堂堂独立宣言起草人的身份,其实杰斐逊的这句话才是充满了大智慧和启蒙哲思。
五月花号公约明确了美国“山巅之城”的建国理想,独立战争赶走了英国殖民者,《美国宪法》则宣告了美国的诞生。
然而,《美国宪法》只是确定了国家层面的不同权力,而最重要的公民个人权利,还停留在独立宣言中不证自明、不言而喻的阶段。
所以当美国宪法送到约翰亚当斯手中时,这位美国法治的奠基人、美国第二任总统的第一反应是:宪法缺少保障民众利益的权利宣言。随后他在与杰斐逊的通信中谈到了这一点,两人在这一问题上达成高度一致。
但不少联邦党人却反对增加权利法案,他们并不是反对人民的权利,而是认为列举人民权利的行为非常危险,因为这意味着没有明确提及的权利将不再存在。
而支持增加权利法案的民主共和党人却认为,问题并不在于人们生来被赋予了何种权利,而是在于这些权利在社会中如何得到最平等、最有效的保护。
权利法案临到表决依然难产,联邦党人依旧认为此举毫无必要,民主共和党人也认为法案中人民的权利尚未全部明确。
这时候杰斐逊站出来说:半片面包好过没有面包。既然无法保护所有权利,就让我们保护能保护的权利。历史上很多国家,热衷追求于“整片面包”的乌托邦叙事,极端情况下,甚至承诺“免费的面包”,但结果却是“既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如果一开始先得到半片面包,最后既能得到半片面包,也能得到自由。有了自由,自然就会有更多的面包。
政治这么复杂的问题,我是不懂的,没有能力谈论。但由以上这件事,让我想到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比如,这几天报名中,很多家长一听线下已经满了,表示非常遗憾,报晚了。但我说线上还可以的时候,他们马上回绝,线上不考虑,效果没有线下好,孩子不自觉。
我孩子现在上大学了,中小学阶段我们也报课外班的,也遇到过这些情况,我们的考虑是这样的:
我们决定报名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提升孩子能力和成绩。我们决定报名学习的原因是什么?——1、孩子需要,2、这个班足够好。
那么问题来了:线上线下,人多人少之类的问题,影响了什么。影响孩子需要了吗?没有。这是核心问题。如果孩子不需要,这个班也不够好,那么不管线上线下人多人少,都不必报。如果孩子需要,这个班也足够好,那么线上也许影响一点效率,人多也许影响一点效果,也应该考虑。因为不报不学,效果是0。线上报了学了,哪怕效果略差,也肯定远高于0。这不也是“半片面包”的智慧吗?
半片面包好过没有面包。既然无法满足更高需求,那就先满足较低需求。我们往往热衷追求“整片面包”,甚至奢望“面包”之外,还赠送“红油”,但结果却是“既没有面包,也没有红油”。如果一开始先得到半片面包,最后既能得到半片面包,等线下有了空出的名额再转到线下,也就得到了更大的面包。因为参加学习,可能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可能唤醒了孩子的上进心,可能让孩子产生了学习的幸福感和使命感,这就相当于得到了额外的“免费红油”。有了这些红油,自然就会有更多的面包随之而来。
事情往往是这样的:因为过于追求完美而一无所获,因为包容残缺而可能趋向完美。完美是上帝设下的圈套,残缺是上帝给智慧者打开的一道法门。
把握核心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尽量不要让次要问题干扰对事情的核心判断,是家长决策的能力体现。孩子以后的学习,也是这样的,就是看谁把握核心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的能力更强,谁看问题更能排除迷障和干扰,谁更有洞察力和执行力。
孩子长期跟家长一起生活,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判断力、决策力和执行力,多多少少影响着孩子。孩子学业中的许多问题,诸如学习意愿、思维方式、观察思考判断决策执行的能力等都可以从家长身上找到影子。善于把握机会,决策执行果敢坚决和注重成长性的家长,更有利于孩子多方面的成长。
孩子的手机游戏也是线上的,为什么孩子这么着迷?可见线上线下不是问题的主要方面,课程的质量和魅力如何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课程质量很一般,所谓的线下会认真一点,效果也是有限。只要看一看孩子在学校上了多少线下课,效果怎么样,就知道了。
如果孩子线上不自觉,那么应该改善的是孩子线上的自觉状况,而不是干脆不学。就像我们挣钱没有动力,那么应该提升的是我们的挣钱动力,而不是干脆躺平不干了。除非我们已经财富自由了。除非我们的孩子已经超级无敌大学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