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刻板印象”这个坑我还以为得好久才会填一填,因为有关中医界的“刻板印象”实在太多了,反而有些无从下手。
但也巧,正好这几天看到几个同行朋友吐槽自己的患者突然给自己发了一个视频——“为什么现代中医没有古代中医厉害”。
说实话,看到这个标题火气就上来了,不过我当时也没想着去找来看,毕竟也不想自己找罪受,结果还是在一个群里看到有人转发,就捏着鼻子看了看。
有一说一,我还以为这家伙有什么“高论”,起码扯一顿歪理邪说来证明这个标题,没想到他似乎是看了个吕复的《诸医论》就直接预设了古代中医就是比现代中医水平高,真的让我太失望了。但还是要讨论一下“古代中医”真的比“现代中医”水平高吗?或者“古代中医”的水平真的那么高吗?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有关“古代中医”“古中医”的印象,在潜意识里,往往是流传至今的名医名著带来的,这些医家、著作往往经过岁月的筛选,他们往往确实是当时当地,较为出色的一批,再加上传说的渲染,崇古的心情,就难免更是觉得“古代中医”高深莫测。
而“现代中医”则是由大多数中医带来的一个整体印象,这样拿数千年里较为出色且加上了滤镜的一批人去对比这个时代大多数的一般人,肯定是不公平的。
不可否认,现在大多数中医的水平在我个人看来,就是不及格的,但“古代中医”的整体水平又如何呢?我个人推荐于赓哲的一篇《民间医人水平评估——由“福医”、“时医”现象说起》。
当民众的心态,求医与否,似乎和运气有着相当大关系的时候,是否显示出此时医疗水平整体的低下?
另外其实我们去看各名家著作也能窥见一些端倪,如《伤寒论》中大量告诫什么情况不可汗、吐、下,以及由于误汗、吐、下产生的各种坏病,深入想一想,这些经验是如何而来的?还有看明清医案的时候,除了经常能看到医家如天神降临一般力挽狂澜,还可以看到在医家到来前的各种误治,我对王孟英医案中的这一句印象尤为深刻:“其余温散升提、滋阴凉血,各有来历,皆费心思,原是好方,惜未中病”非常嘲讽,也非常真实。
所以我想,整体水平来看,并非“人心不古”,真可谓“古今如一”。
“古代名中医”的水平真的那么高吗?
然后就是我觉得不好写,又不得不写的部分,去聊这个部分,难免会有人会觉得我“暴论”频出,但不聊又始终差点什么。
首先这些历代的名中医经过筛选,他们确实是较为高明的一部分,尤其他们在各自时代,各自地域,只是他们真的是那么的高明,那么的望尘莫及吗?我看不见得。
这些历代名医里,水平其实也分三六九等,需要明白的是,天才可能有其超越性,必然有其时代性,所以在没有教材引导、指出“辨证论治”这个关键点的古代,能有“辨证论治”精神的医生,其实在当时就算是天才了,在历代来看就已经算是入流了,尤其越是古代 那么这个天才的含金量越高,但也必然受其理论体系的束缚。
比如按陈博的评价体系里,孙思邈在历代只能算二三流的医家,这可并不是诋毁,而是能在那个理论尤其粗陋的时候,到达历代医家中的二三流,这在他那个时代绝对是相当高绝的水平了。
(先提前感谢陈博帮我吸引火力!)
而张仲景之所以能达到“超一流”,其实并非张仲景这个具体的人真的达到了这个层次,而是被历代不断被注释,解读,累加的“医圣张仲景”是“超一流”的,当然这也得依赖于本身《伤寒杂病论》确实具有一定的超越性,才会在宋代以后引起足够的重视。
(此处应有葛兆光老师《学术史讲义》中内容的配图,但我忘带了。)
所以我们今天其实能老老实实真正贯彻落实“辨证论治”的话,那么便已经可以自信不输于部分古代名医,二三流的名医历代其实每个时代也不算多,而我们今天却有一丢丢希望能够相对大量的出现。
而像一流、超一流的层次,这数千年也就那么几人达到了,或许今天大多数能入流的医生也难以突破,但不要怕“眼高手低” ,眼界可以先提高到超越他们的层次,实践或许也有朝一日可以达到,甚至超越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