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神方智、
论世知人、
论古必恕
–
圆神方智:
章学诚把历代史籍分为两大类:
“撰述”(又称“著述”、“著作”)
“记注”(又称“比类”、“纂辑”)
–
并借用《周易》
“圆神”、“方智”的用语
来概括这两大类的特征
–
他说:
撰述欲其圆而神
记注欲其方以智
–
智以藏往
神以知来
–
记注欲往事之不忘
撰述欲来者之兴起
–
故记注藏往似智
而撰述知来拟神
–
藏往欲其
赅备无遗
–
故体有一定
而其德为方
–
知来欲其
抉择去取
–
故例不拘常
而其德为圆
–
“记注”
盖指史料的
保存与编纂
而言
–
它只是
对过去有关
事实的记载
–
要求尽量做到
“赅备无遗”
–
故在体例上
有一定规制
–
而“撰述”
的目的
在于“知来”
成一家言
–
故体例
不拘常格
贵在创新
–
章学诚承认:
“撰述”
和
“记注”
性质,不同
作用也不同
–
两者“本自相因
而,不相妨碍”
–
不过相比较而言:
–
他认为
“撰述”比
“记注”更
重要
–
真正的史学
乃是“撰述”
而非“记注”
故言:
整辑排比
谓之史纂
参互搜讨
谓之史考
皆非史学
~
论世知人:
亦称“知人论世”
中国传统史学批评
的一种原则和方法
–
主要是指批评者
对于其批评对象
所持的态度而言
–
孟子说:
以友天下之
善士为未足
–
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
这是对“论世知人”
这一个方法论原则
最早的表述
–
清章学诚说:
不知古人之世
不可以妄论
古人之文辞
–
知其世矣
不知古人之身处
亦不可以
遽论其文
–
这即是说:
“知世”是
“论人”的
前提
–
批评者
需要对古人及其作品
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
一定需要考虑到
评论对象所处的
具体的历史环境
–
不要超越
历史条件
责备古人
–
更加不要
以当今的
时代水平
苛求前人
~
论古必恕:
–
“不知古人之世,
不可妄论古人之文辞;
知其世矣,
不知古人之身处,
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
–
他把
“知古人之世”、
“知古人之身处”
–
这一个见解
具体概括为:
“论古必恕”
称
“论古必恕
非宽容之谓也”
–
“恕非宽容之谓者
能为古人
设身处地”
–
即指在进行
史学批评时
批评者首先
应了解批评对象
所处的时代环境
把自己放到古人的位置上
去想象古人说话时的意图
–
设身处地
与被批评者取得
思想感情的共鸣
–
这时才能作出判断
才能真正了解古人
说话的思想与意图
–
而不应心存
吹毛求疵的
批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