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曾国藩传,个人感受是他并不是一个现实中非常聪明才华外显的人,而是一个智慧的人。聪明的人,会短时间内抓住别人的眼球,让人感受到思维敏捷,做人做事灵活,才华横溢的感受。
智慧的人,反而有一种钝感,缓慢,不争,沉稳,不外彰显,有点像大智若愚,守拙,放个3年5年10年的时光来看他曾经的决策和做法,就觉得他有远见有品性,符合道之运转。
区别聪明和智慧,本身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里就不多展开了。
曾国藩相对而言,先天资质不算天之娇子,算中等偏上的那种,他几乎是靠后天的自我努力,塑造了后天优势。他用了最笨的方法修身做事,做出了很多大事,最高权利高峰时,连清政府都要忌惮他几分,是朝野里实权最大的官了。
而支持他取得这样的成就,有赖于他的修身方法和精神信念,修身法比如写日记,执行十二条日课,建立好习惯,这些习惯贯穿他的一生,连去世前一天都还写了日记。
写日记也是怎么开始的呢?
当时20多岁的曾国藩通过科举考上了翰林院成为京官,从湖南地方来到首都大城市,和其他同僚一比自渐形秽,觉得自己差的太多了,很多学问都很欠缺。
这有点类似现在从农村小地方考学,本来是小地方的尖子生,好不容易上了清华北大,发现自己和同学一比,都要倒数了,因为差距太大,眼界,修养,知识积淀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大城市的孩子,从小阅读各种书籍,琴棋书画,接触社会的真实运作,锻炼社交口才,跟着父母亲友学习为人处世,而小城市的孩子父母显然无法提供这样的教育环境。
当时曾国藩感受到了这种差距,自我起点太低,曾国藩去找名师求教,才得到了写日记的建议。于是他开始不间断的写日记,以前也写,只是断断续续的,这次他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就得把这件事做好。
写日记,看起来简单,但是如果不掌握精髓,很容易写成流水账和形式化的东西,就丧失了写日记的意义。
曾国藩写的日记并不多,大概100-300字之间,字数不是硬性要求,内容都是在回想今天做了什么,哪些地方没做好,类似每日一省,反思自己的起心动念,生活作息,做人做事,也没有文采,看起来平淡无奇。
但这件事很重要,写日记只是一个书写媒介,曾国藩真正在做,其实就是“觉”,觉醒与觉察。
我知道觉意味着什么,因为我就是从不觉,到觉到深觉这样成长起来的,现在回首我认为觉察能力是一个人修身的入门。有觉,且觉察能力很强,就能很快的认识自己,某种意义上说,认识自己,也就能认识别人,认识人类。
人有的时候,碍于三维空间和主观意识,是很难发现自己有什么问题,当我们做觉察功课的时候,可以帮助我们看到那个完整的自己,看似不完美的那一面,需要精进的地方。
写日记是一个手段,倒逼花个固定小时间,去回想和觉察。所以不要为了写日记而写日记,要知道,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来觉察自己这一天的事情,正念正心,改变自己。如果不做觉察这件事,你就看不到你。
看完曾国藩写日志,也促进我反思自己的反思日记进度,如果说落笔的话,我也是断断续续的,用过flomo,也用过手写笔记本,有道云笔记等等工具,效果并不是很好。
后来,我就主要依靠大脑来完成,觉察不分时间,随时启动觉察程序,倒也是很有效果。
看了曾国藩传受到鼓舞,我又开始写落笔日记,2月份一直在写,也许2月份确实也经历很多现实波折,所以感触点尤其多,我把这些都记录下来,每次字数不多,几个字,几十个字,多的时候有200字,主要是记录什么事触动了我。
我彻底不再拘泥于格式,外观,字数,文采,而是用较少的字,去记录那个情景,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并且我不会固定一个时刻,而是脑子冒出来后,就立马打开手机写几个字下来。
手机基本上每天不离身,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而我用的就是系统自带的备忘录,手机主页面就可以直接快捷进入,实现了脑子捕捉到想法,就立马掏出手机打开备忘录写下来。
中间耗损环节越少,这个动作就越轻松,而且不考虑字数,几个字也能完成,也不耽误当下要办的事情,所以这件事变得非常灵活且持续起来。过一段时间,再回看自己的日志流,又是一次复盘和反思的机会。
我经历了落笔和不落笔的反思日记,目前来看,更倾向如果能落笔可以尽量落笔,不管是纸质还是电子形式,落笔的过程很有必要,毕竟在脑子里,不容易留存。往往做落笔过程,也能附加一些思考,哪怕只是几个字。
我现在就可以根据自己总结的2-4个字,延展出一篇几千字的文章了,因为这几个字背后,包含了我经历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很多东西。
我做反思写日志,从来不是因为优秀的人在做,所以我要做,因为是好习惯,所以我要做。
我的出发点,是透过反思精进自己是出发点,过程难免要借助一些必要的方式。而我的方式,算是非常轻量化了。
反思日志是一种形式,反思才是核心。
比如曾国藩他经历了很多至暗时刻,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湘军领导过程中不顺,遭到皇帝和同僚的打压,导致他在老家蛰伏了2年,这2年他就一直在反思过去的种种。
看到这一章节,我非常动容,因为曾国藩的反思,就是我们很多人身上也有的毛病,看着看着,我也在对照自己身上有没有这些问题,曾国藩是怎么操作的,我自己又是怎么做的。这一章节,我会反复看的。
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定位原著,第八章第四节的内容。曾国藩传,作者张宏杰。上下文联系起来看,才能深刻感受到。
这里我总结一下,曾国藩当时的几个问题:
1,唯我独忠,居高临下,睥睨众人。曾国藩看不惯官场很多风气做法,自己有一颗救国救难的心,对上司皇帝无才无能不满,抱怨自己没实权皇帝不给他升职,抱怨同僚不做实事。
2,建立功勋的机会眼睁睁溜走,下属各个都飞黄腾达,自己却丧失机会,有点懊恼,功名心极强。
3,事业不顺从而生闷气,动不动骂人,找弟弟媳妇的茬,语言粗俗,不讲理。
从曾国藩身上我们就能对照自己,还是很有普遍性的,我们能看到很多人,包括自己,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问题毛病,比如功利性很强,看不惯别人,遇事不顺在家人身上撒气。
朋友给他推荐庄子著作,他恍然见到另一番天地,才慢慢静下心来。
他开始反思自己,认为自己道德优越感过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不会换位思考考虑别人的利益和心理感受,直接批评,话语如刀。
最值得一看的是,曾国藩幕友罗汝怀给他的一封信。很有意义。深刻启发之处,标注了颜色。
————
你丁忧回家后,我没给你写吊唁信,是因为你这次回家,不仅是因为奔丧,还有更重大的原因。我不愿意写那些世俗客套的话,所以就没写信。继而我听说你正在请大家给你提意见提建议,所以才写这封信。如今皇帝天恩高厚,让你在家守孝,太平军势力也衰微下去,本来是何等幸事,结果你内心如此不平静,给朋友的信中,用词非常不雅驯,找这个毛病找那个毛病,满纸都是愤懑不平。这就如同两个挑担的担夫在道路中对峙,谁也不给对方让路,或者像悍妇在家里骂人一样,都是你德行学问还不够纯粹,没有进入化境的原因。
是的,现在世风日下,士风不振,官风不正,诚可痛惜。然而你想放着这些体制内的力量一概不用,赤手空拳成事,这可能吗?你一个人逆众人而独行,则一傅众咻(指一人施教时,众人在旁喧扰,形容由于环境的干扰,难以取得成绩),难以有成。比如今天有一个人上书皇上,说如果把所有的律法都废除,把所有的官员都杀了,天下才能大治,你说这能行吗?会有人听从吗?
天下只有平实朴素坚定的人能成事,特别是军务。你虽然品级很高,但是没有官僚习气,做什么事都是亲自动手,如同大禹治水那样不畏难苦,所以才能练成湘军。成语说道在屎溺,这对湘军来说居然不是比喻而是实指,也就是说湘军行军时所修的厕所,也有明确的尺寸标准。这是那些只会高谈阔论的人无法想象的。你同时又能做到谦虚谨慎、和蔼可亲,经常向别人请教,愿意让别人给你提意见。这些都是你的优点。
但问题是,你有些太特立独行了。今天最严重的问题是筹集军饷。筹集军饷,一方面要靠百姓,另一方面要靠官员。要靠百姓,让百姓不怨恨你,这个你是知道的。要靠官员,要让官员不怨恨你,这个你就不够注意了。所以关于筹饷,抽漕银你想要自己来,抽税你想要自己来,募捐你想要自己来,总之是想踢开官员体系,根本不管地方官的存在。你的本职是军事,民政是归地方官系统管理的,你想让一切大权都由自己操持,这本身是违反体制,行不通的。
————
透过自己和朋友们的建议,曾国藩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致命弱点: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
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
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
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到达胜利的彼岸。
细品,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适用,“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
曾国藩总结致命弱点后,准备怎么做呢?
做事平心静气,更多地考虑他人的心理,站在他人立场想问题;更多地揄扬他人,表扬他人的长处;做事有始有终,越到后来越慎重;接人待物要更诚更敬。
曾国藩越来越认识自己,以及认识自己的致命缺点,就能调整和规避,就越来越强大了。还是那句话,自知者明。
那你,你发现自己的致命弱点了吗?
希望我以上的碎碎念,能给你一些启发吧。如果你看完觉得有收获,记得点赞收藏转发。如果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后台私信我。谢谢各位读者!
END
人生格言:独立思考,智慧生活,实事求是。
做过记者,品牌传播负责人,任职中国品牌500强企业,组织策划过新闻发布会、千人规模论坛会议、战略投资报道,给上市董事长写演讲稿。
目前在做的板块:(1)个人问题咨询(2)品牌宣传咨询+落地。
个人微信:chenxiaojieid666。加好友备注来意。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