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表现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般明显,它并非仅仅是大吵大闹、泪眼婆娑或者神经质般的笑容。抑郁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总是表现出情绪低落,也并非整天抱怨生活的艰难。将抑郁症误认为是精神分裂,这实乃对疾病的一种误解。
抑郁症患者常常伴有心情压抑和感觉麻木,这些症状非专业人士难以察觉。他们或许面带微笑,与人交谈时礼貌周到,看似一切正常,然而却隐藏着深深的痛苦。甚至有些人在自我了断时仍然面带微笑,抑郁症的发作往往在平静之中悄然来临。
抑郁患者往往失去活力,对社交和生活失去兴趣,甚至对饮食和睡眠等日常活动也缺乏积极性……直至生存意志逐渐削弱。他们暗自流泪,身体僵硬,思维冰冷。他们的感受如同陷入无浮力、冰冷刺骨的死水之中,身体越来越沉重,呼吸困难,内心仿佛要裂开,却又无力挣扎,只能不断沉沦。发病时,负面情绪强烈,远超出自我调节的能力范围。患者可能会感到自责和无助。
“多想想开心的事”“这都是小情小景”,此类话语于此刻,皆显无用。
治抑郁,不似说教那般简单,就如不能让哮喘之人立刻止咳。
常用之抗抑郁药,快速緩解症状,但未治本源。
想助患者摆脱“越难受越不动,越不动越难受”的恶性循环,需令其自我调节机制重回正轨,中医恰能助此。
给大家举个例子,之前我遇到一位患者,他脉搏细微,昏昏欲睡,外部寒冷,内部燥热,源头在内。传统中医常误判为虚热,愈加进补反而病情会恶化,找到我的时候,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已经相当不好了。
经过询问辩证,我判定他并非实火,不应采用寒性药。须运用活血降温之法,开方服用三周后抑郁情绪明显缓解了不少。
像这位患者情况,若用归脾安神等常用方剂无法缓解,就需要转变治疗思路了。
要从气运行失衡角度入手解决问题。
气流不通则常表现为情绪抑郁、疼痛、胸闷等症状,使用行气药,有助于理顺气机。
严重内心郁结者,气息无法畅通,脉频率加快,胃部不适、头晕目眩,胸腔及肋骨间隐隐作痛。睡眠质量较差,难以入眠,睡眠时间较短,以上诸症状属郁火症状,应对症采用清爽散热疗法。
气不足时,常感到疲劳乏力,呼吸短促,声音虚弱。治疗气虚应采用补气药物,要增进并弥补体内气流。
中医的智慧在于其不仅仅是一种医学治疗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无论是治病,还是认识疾病,中医都不是采取简单一刀切的方法,而是讲究因人而异,中医的整体观与个体化的理念,强调内外环境的和谐相处,患者的积极参与和耐心等待也是成功的关键。
因此需要针对每个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病理阶段、正气盛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全面的考虑,对症下药,方能达到最佳效果。#抑郁症##中医##焦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