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讲的是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在不同环境下、用不同方式行孝的故事。
二十四孝图是中国的一个传统文化,它提孝道呢,是我们自周代以来就开始逐渐建立的一个观念,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它起到的作用肯定是不可低估的。它里头按照我们现在一般的认知呢,确实是有一些糟粕,比如说“郭巨埋儿”,这些肯定都是有糟粕的。但是它总体的意图是好的,就是教人尽孝。
二十四孝
01 朱寿昌(北宋)- 弃官寻母
朱寿昌(1013年~1083年),字康叔,宋扬州天长秦栏里(今安徽天秦栏镇)人 ,宋代大臣,以其“二十四孝弃官寻母”的事迹著称。
二十四孝 弃官寻母
朱寿昌生性聪颖,27岁便中进士,步入仕途。然而,他自幼与生母刘氏离散,五十年间杳无音信。为寻母,寿昌四处求问,日夜思念,言谈间常泪流满面。后在佛寺烧香祈祷,并依佛法灼烧自己的背和头顶,以示诚意。终于,宋熙宁初年,寿昌听说母亲可能流落陕西一带,遂辞官刺血书写《金刚经》,与家人辞别,只身前往陕西寻母。
经过千辛万苦,寿昌终于在同州找到了已过七旬的生母。原来,刘氏改嫁党氏,又生了几个孩子。寿昌把党家人一并接回家中供养。这一动人的母子重逢故事传到宋神宗耳中,他敕令寿昌复任原职。寿昌的孝心也得到包括苏轼、王安石在内的许多文人墨客的赞颂。
二十四孝 弃官寻母
寿昌仕途顺遂,历任多职,最后官至中散大夫,享年七十。他一生勇于行义,照顾遇难者,过世后,白鹊常结群集于他的坟墓之上。寿昌忠孝两全,是宋代罕见的典范。他舍弃荣华富贵,千里寻母的感人事迹,在当时轰动一时,成为千古佳话,对后人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02 黄庭坚(北宋)- 涤亲溺器
黄庭坚(1045~1105年),北宋大诗人,书法家,出生于江西修水一个书香世家。他从小就聪颖好学,有异于常人的记忆力。1067年,黄庭坚考中进士,官至知县、编修官等要职。他在文学创作上深受苏轼的影响,与苏轼、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他在诗歌创作上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创作主张,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江西诗派。
二十四孝 涤亲溺器
然而,黄庭坚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他突出的孝道精神。黄庭坚曾经历多次政治迫害,但即使身处高位,他仍对母亲极其孝顺。母亲生病期间的一年多时间里,黄庭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便桶,这在当时的官员中可谓罕见。有人认为这有辱身份,但黄庭坚认为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绝不因为官职高低而有所改变。
1094年,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刺史,仍坚持侍奉患病的母亲。一次,同僚来访,见黄庭坚正在洗便桶,劝他就任刺史后应摆脱这样的苦差事,以免有辱身份。黄庭坚叹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今我母亲病重,能为之分忧,是我幸事。愿与母亲共疾病之苦,岂忍推诿这点劳累!”从不间断为母洗便桶,直至母亲去世。
黄庭坚这种坚持为患病母亲洗涤溺器的孝顺精神,后来被编入《二十四孝》中,称为“涤亲溺器”。它成为古今中外赞颂孝道的典故,影响源远流长。黄庭坚虽然在文学创作上成就卓著,但他那种不计名利、孜孜以孝敬母亲的精神,才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黄庭坚用一生践行了“父母恩重如山”的孝道。他以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不论环境如何变迁,不变的孝心才是儿女永恒的责任。黄庭坚的孝道精神在中华文化中熠熠生辉,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学习和传承。
03 崔山南(唐代)- 乳姑不怠
唐代博陵(今河北)人崔山南,字从律,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他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无法进食。崔山南的祖母唐夫人对婆婆极为孝顺,每日晨起盥洗后,便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长孙夫人。如此数年,长孙夫人只依靠唐夫人的乳汁为生,身体仍然康健。
二十四孝 乳姑不怠
长孙夫人在病重时,将崔家大大小小都召集到身旁,感激地说:“我无以回报新妇的恩情,只希望新妇的子孙媳妇,也能像她一样孝顺我。”言毕不久便去世。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遵照长孙夫人的嘱托,对祖母唐夫人极为孝顺。
这就是著名的“乳姑不怠”故事,记载在《二十四孝》中,褒扬了唐夫人无微不至的孝心和崔山南继承家训的孝道。它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出崔氏一族践行“孝”的美德,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感人至深。千百年来,这段温暖动人的故事,代代相传,教育和激励着无数子孙后代,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孝道的文化精神。
04 庾黔娄(南齐)- 尝粪忧心
庾黔娄是南齐时期的一位孝子,他出任孱陵县令。上任才十天,他突然心惊如惊,满头大汗,预感家中有变故,于是立即辞官回家。回到家中,得知父亲已经病重两日了。医生说,要判断病情的危急,可以尝尝病人的粪便,如果味道苦涩,那病情就不太严重;如果味道甜滑,那病情就很危急。为了判断父亲的病情,庾黔娄就去尝了父亲粪便的味道,发现是甜的,这使他非常担忧。
二十四孝 尝粪忧心
那天晚上,庾黔娄跪拜北斗星,求神能让他代替父亲去死。过了几天,父亲果然去世了。庾黔娄悲痛万分,将父亲安葬后,守孝三年。
庾黔娄从小就孝顺父母,经常诵读《孝经》,深得“二十四孝”美名。他起初做州主簿,后历任多个官职,治绩卓著。当了县令后,他乐于为民除害,县里的虎患也因他的德政而消除。他仕途顺遂,官至南齐散骑常侍。但是他最出名的,还是这个为判断父亲病情而尝粪的孝行。这件事在当时传为美谈,成为孝道的典范。
庾黔娄两个字,精简道出一个儿子对父亲的哀恸和挂念。尝粪这一行为,昭示了他对父亲健康的无微不至的关心,也成就了他在后世受人推崇的崇高孝德。
05 吴猛(东晋)- 恣蚊饱血
吴猛,字世云,晋代人,三国到晋朝时期道士,道教净明派“十二真君”之一,天师许逊的师傅。北宋政和二年,追封真人。
二十四孝 恣蚊饱血
吴猛家很穷,没有蚊帐。每到夏天,南方的大蚊子无孔不入,令人难以入眠。八岁的吴猛看到父母日劳夜获,还要受蚊虫叮咬辗转反侧,心疼不已。
为了让父母安睡,吴猛想出一个主意。每晚他脱去衣服,赤裸裸地躺在父母身旁。小孩子皮肤娇嫩,蚊子都聚集在他身上吸血,数也数不清。吴猛忍受着密密麻麻的叮咬,一个也不驱赶,生怕蚊子吸饱了他的血,就去叮咬父母。
吴猛这番痴心妄想虽然单纯,但这般精心设身处地的付出,让人动容。他年仅八岁,却有如此深沉的爱,实在难能可贵。
后人将吴猛的事迹编入二十四孝,以恣蚊饱血为题,赞颂他对父母的一片痴心。吴猛用自己柔嫩的肌肤和美好的血液,换来父母一个安稳的夜晚,这般大爱,千古难忘。
06 杨香(晋朝)- 扼虎救父
晋朝杨香,年仅十四岁,就展现了非凡的孝心和勇气。
一日,杨香与父亲杨丰前往田间割稻。不料,一只凶猛的老虎突然出现,扑倒杨丰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但为救父不顾自身安危,奋力扑上前去,双手紧紧扼住老虎的咽喉。
二十四孝 扼虎救父
良久,老虎被勒得气喘吁吁,终于放下杨丰逃之夭夭。杨香和父亲均幸免于难,脱离险境。
这一孝心感天动地的故事,令人称赞杨香的勇气和孝心。一个十四岁的弱女子,能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与凶猛的老虎搏斗,实在令人钦佩。杨香视死如归的精神,也让人自叹不如。
杨香的故事广为流传,被列入《二十四孝》,成为孝道的典范。她令人敬佩的孝心与气节,将世世代代激励着中华民族子女报父母之恩。
07 王祥(魏晋)- 卧冰求鲤
王祥(184年,一作180年~268年4月30日),字休徵。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西孝友村)人。三国曹魏至西晋时大臣。
二十四孝 卧冰求鲤
王祥生母早逝,他的继母朱氏不待见他,常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尽管如此,王祥仍然孝顺父母。父母有病时,他昼夜伺候,从不脱下衣服。一次,严冬时节,朱氏想吃活鲤鱼,王祥为了满足继母的心愿,在寒冷的天气里解开衣服,躺在结冰的河面上。奇迹出现了,冰层融化,两条活鲤鱼跃出水面。王祥将鲤鱼带回,继母吃后病好了。
这种舍身取义的孝心,深深地感动了朱氏。从此,她对王祥改观了。王祥后来隐居二十多年,直到曹魏时期,才被征辟为官。他历任县令、大司农等职,后迁任司空、太尉,封睢陵公,是西晋八公之一。泰始四年(268年),王祥去世,享年八十五(一作八十九)岁。谥号“元”。
王祥的卧冰求鲤故事,成为中国二十四孝的典范,世人称颂他“人间有继母,天下无王祥”。这段感人至深的孝行,展示了王祥高尚的品格和道德,教育后人以孝治天下,感化天下。千百年来,卧冰求鲤的故事激励着中华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使中华民族灵魂得到升华。
08 孟仁(三国)- 哭竹生笋
孟仁,名宗,字恭武,生于三国时期的江夏。湖北孝感人。三国时期吴国大臣,《二十四孝》之一“哭竹生笋”主人公。
二十四孝 哭竹生笋
少年丧父,母亲年老多病,医生建议以鲜笋汤调理。一到寒冬,鲜笋难寻。孟仁无奈,进竹林哭诉,忽地土裂冬笋数茎,遂摘归为母调汤。母病即愈。
孟仁此举感天动地,扬名二十四孝。他守孝爱母,母教子读书。李肃见他夙夜苦读,羡他日后必成大器。他起家从军,官至司马,为官清廉,洗淄池中鱼不受母亲一尾。后迁吴县令,母丧放弃官职,服刑示众。陆逊见其节操,保他以官,拜光禄勋。孙皓时,迁司空。病逝于任。
哭竹生笋,乃感天动地之孝,扬名千古。泪洒风寒,感竹涌笋,孟仁怀孝心,竹应人达。母喜笋羹餐,病即大好转,医生出神招。孟仁孝心真,感动上苍天,竹笋鼎新传,彰扬美好典。
09 王裒(西晋)- 闻雷泣墓
王裒,字伟元,生于魏晋之际。其父王仪曾任司马,在东关之役后言辞激烈,被司马昭所杀。王裒闻讯十分痛心,从此一膝不向西京跪,欲表示不再为晋臣。
二十四孝 闻雷泣墓
王裒性格刚正,遵循礼法,敦厚教诲弟子。虽家贫,仍坚持自耕自织,慎独不受馈赠。性情中人,善识人物,多所预言。他教书严谨,学生读《诗经》痛哭思亲之作必避讳,以免触及先师伤怀。
其母性恐惧雷声,王裒事母至孝。每逢雷雨,必奔母坟前跪拜,安慰母亲曰:“裒儿在此,母勿惧。”泪湿墓柏,树木皆枯。虽执意不仕,每有弟子被役,必亲往县衙请求,一时感人。
二十四孝 闻雷泣墓
王裒晚景凄凉,洛阳倾覆,不忍离去,被贼所杀。後人追忆其孝思,称其墓地为“慈母山”,邻水为“孝水河”,墓所为“慈埠”,永志不朽。王裒虽一生坎坷,仍以至孝闻名。千古难忘墓前泣雨之景,感人至深。
10 江革(东汉)- 行佣供母
江革,一个传奇的孝子。他从小父亲早逝,只有母亲相依为命。但好景不长,天下大乱,为了保护母亲,江革只能背负母亲,踏上漂泊的路途。路遇盗贼,江革泣不成声“我有老母在身,还求各位开恩,放我一条生路”。感动了劫匪,遂指点远离战乱之地。虽然身在他乡,穷困潦倒,江革仍然不懈地劳作赚钱,供养母亲起居所需。
二十四孝 行佣供母
母亲去世后,江革悲痛欲绝,寝食难安,甚至住在母亲墓旁,昼夜不离左右。见州郡官员也为其孝心感动,迎其出任官职。江革历任要职,深得皇帝喜爱。然而心系老母,多次请求回乡奉养。终于,江革以孝顺闻名天下,成为千古传颂的孝子典范。
江革之孝,源于对母亲的哀思和责任。正如孔明对国家尽心尽力一样,江革对母亲的孝顺不遗余力。无论环境如何艰难,都坚持孝道。所以,忠和孝,本是同源,都需要付出真心和努力。江革的感人孝行,值得后人学习,也激励着每个人在生命中珍惜亲人、尽责任。
11 黄香(东汉)- 扇枕温衾
黄香(约68年~122年),字文强(一作文疆),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人。东汉时期官员、孝子,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故事的主角。
二十四孝 扇枕温衾
东汉时期的黄香,九岁丧母,对父亲极为孝顺贴心。酷暑之时,他为父亲扇凉枕簟;严寒之际,他用自己的体温暖父亲的被褥。黄香从小博览群书,深得经典之智,在当时声名远扬,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黄香后来官至魏郡太守,当地发生水灾,他救济灾民的仁心义举,让百姓免于水火。黄香把自己的俸禄和所有赏赐都分给灾民,还劝导富户也捐赈义谷。他不遗余力救助灾民,舍小家顾大家,深得民心。
黄香从小孝顺父亲,长大后仁政爱民,正可谓“知古一黄香”。他那随时关心父亲的舒适度,时刻为百姓着想的大仁大义,令后人景仰,称颂他“衾影无惭孝新星”。黄香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典范,教育着每代儿童学做孝顺之人、仁爱之士。
12 陆绩(东汉)- 怀橘遗亲
陆绩(约188年~约219年),字公纪,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庐江太守陆康之子,东汉末年大臣。他从小聪明过人,六岁时便展现出非同寻常的孝心和才智。
二十四孝 怀橘遗亲
一日,陆绩随父亲陆康拜访九江的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看到陆绩吃完后,还往怀里偷偷藏了两枚橘子。临走时不慎将橘子掉在地上,袁术戏谑地问:“陆郎来我家作客,怎么还要偷藏我的橘子?”陆绩跪下回答:“这是想带回去给母亲吃,母亲最喜欢吃橘子了。”袁术听后对这个六岁孩子的孝心和机智赞叹不已。
陆绩长大后,博学多才,在历法、算学、天文地理等领域建树颇丰,尤其擅长《易经》,曾为其作注。他还制作了浑天图,反对当时盛行的“盖天说”。陆绩年少便已声名远播,与当时许多年长的权贵博士来往密切,获他们友谊和赏识。
建安五年,陆绩出任孙权的奏曹掾。他勤勉廉正,敢于直言,受到孙权敬畏。后来孙权担心陆绩的才能和正直会对自己不利,便外调他担任郁林太守。陆绩在郁林积极兴修水利,轻徭薄赋,深得民心。
陆绩英年早逝,只活到32岁。但他卓越的学问与高尚的品格,至今仍受后人推崇。陆绩怀橘遗母的故事,更成为千古传颂的孝道典范。
13 姜诗(东汉)- 涌泉跃鲤
姜诗,字士游,广汉郡雒县泛乡(今四川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人。东汉时期孝子,“二十四孝”之一“涌泉跃鲤”主人公。
二十四孝 涌泉跃鲤
姜诗自小父亲去世,只有母亲相依为命。姜诗对母亲极为孝顺,邻里都夸奖他的孝心。
后来,姜诗娶了当地一位贤惠能干的女子庞氏为妻。两人婚后恩爱,庞氏也很孝顺婆婆。只因婆婆上了年纪,眼疾追加,脾气暴躁,庞氏便更加小心照料。婆婆认为江水可以治眼疾,庞氏每日辗转六七里去汲江水回家供婆婆饮用。
一日风大,庞氏取水迟归,婆婆大怒,责怪庞氏不孝,姜诗不得已将妻逐出家门。庞氏寄居他处,勤勉织布积蓄,将钱财买好吃的送回家孝敬婆婆。婆婆知情后,感动不已,叫回了庞氏。
一日大雨过后,庞氏院中忽涌出甘泉,泉水味道与江水相同。每日泉中还跃出两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夫妇便用它们给婆婆做美味。不久,婆婆的眼疾也痊愈了。
二十四孝 涌泉跃鲤
两人的孝心感动上天,他们居住的地方在战乱中幸免于难。姜诗还被举为孝廉,官至郎中,后出任县令,治理有方。
姜诗去世后,汉明帝下诏祀之,称颂这一门三孝。姜诗夫妇的孝行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世世代代受到百姓敬仰。
这就是以姜诗二十四孝涌泉跃鲤为核心重新改写的文章,旨在突出姜诗夫妇的孝心感天动地,通过直白通俗的语言讲述这个传统美德故事,以期给读者带来启迪和感动。
14 丁兰(东汉)- 刻木事亲
丁兰,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出自《二十四孝》记载的汉代人物,“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刻木事亲,所表孝道积极意义所在。
二十四孝 刻木事亲
丁兰幼年丧父母,对父母的哺育之情念念不忘。为缅怀父母,他决意以木头刻制父母雕像,供奉于家中。每日拜见木像,细语叙说心事,恭敬有加。出门在外也必面告父母,仿佛父母尚在人世。这种“刻木事亲”的孝道,令后人称赞不已。
然好景不常,丁兰妻子看不惯他刻木事亲,试图用针戳刺木像。万料不到,木像居然流出鲜血,木眼垂泪!丁兰回家发现后大怒,认为妻不孝,遂将其休弃。这神奇的“木像鲜血”一事,使丁兰的孝道故事流传千古,成为二十四孝的典范。
丁兰刻木事亲,其孝心可嘉。他的故事广为传颂,无锡、丰县等地都有丁兰事亲的传说。古人有云:“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时。寄言诸子侄,各要孝亲闺。”赞颂丁兰刻木的真情和义举。丁兰以身作则,对后世推崇孝道起到了积极影响。
丁兰刻木事亲,一方面显示出他对父母的深切哀思,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独特的孝亲方式。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丁兰的创举令人耳目一新,开辟了孝道的新局面。更为可贵的是,丁兰不畏世俗眼光,坚持己见,以极端方式践行孝道。这种个人品格的鲜明体现,也成为这个故事流传千古的原因。
15 董永(东汉)- 卖身葬父
东汉时期,山东博兴人董永,少年失母,与父亲相依为命。为了生计,父子俩勤劳地种地。董永总是用小车推着病弱的父亲到田野树荫下,一边耕种一边照看父亲。后来父亲去世,董永因家贫无力下葬,只得前往富户曹家,以自己为奴来换得丧葬费。
二十四孝 卖身葬父
主人曹长者见董永孝顺,给了他银钱,让他自由离开。董永坚持要回来报效主人,因为他认为主人的恩惠使他得以下葬父亲。三年丧期结束,董永带着一位自称愿嫁于他的女子,回到主家报到。主人见此女善织,要他们以织百匹锦缎来抵债。那女子十天内就织完,董永债务了结。
女子离开时自称是受天帝之命,来帮助董永偿债。原来她是天上的仙女。董永不负众望,终获佳偶。他与父亲生前的孝顺,感动上天。在当时崇尚孝道的社会环境里,董永的故事广为传颂,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这则优美动人的故事,一直传遍全国,历久不衰。它融孝思与爱情于一体,富有人情味,给人启发与感动。董永精神在今天仍发挥激励作用,可谓熠熠生辉。
16 郭巨(东汉)- 埋儿奉母
郭巨,东汉时期的一个孝子,他怎样做到“埋儿奉母”的,一直是历代讨论的焦点。
郭巨生于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早逝后,郭巨把遗产平分给两个弟弟,自己只取一份供养老母。为了孝顺,郭巨夫妇过着朴实的生活。后来,郭巨的妻子生了个儿子,郭巨夫妇开始担心养儿会影响供养老人。
于是郭巨决定“舍儿存母”,和妻子商量要把儿子埋掉。正当两人满怀悲痛准备掘坑时,地下忽然冒出一口黄金,上书“天赐孝子”。郭巨夫妇得金后富裕了,也就同时完成了孝敬母亲和抚养儿子的心愿。
这个故事反映出中国古代重视孝道的传统美德,也显示出人在面临困境时那种高尚的牺牲精神。对郭巨夫妇来说,孝顺老人是首要任务,即便要舍弃自己的骨肉,也在所不惜。所幸天意不忍,最后反转得金,圆满解决了矛盾。
这个故事传达出“孝有天报”的寓意,对后人推崇孝道具有积极意义。当然,字面上“埋儿”的行为也常招致质疑。但这恰恰反映古人用夸张手法传递价值观念的文化特点,不应据此否定郭巨的本意。
郭巨,可能是历史上最“狠心”,也最“冤屈”的孝子。他的故事,可能是最神奇,也最迂腐的故事。究竟如何解读郭巨其人其事,需要回归到故事的本原当中去细细推敲,切不可断章取义。
17 蔡顺(汉朝)- 拾葚异器
蔡顺,字君仲,东汉汝南人。他自幼丧父,少年孤儿,以孝养母亲而闻名。
二十四孝 拾葚异器
王莽篡汉,炎凉蔓延,民不聊生。蔡顺为了充实母亲的伙食,只能到野外拾取桑树果实充饥。一日,他拣选出两篓异色桑果,一篓黑色,一篓赤色。遇见赤眉军问其缘由,蔡顺回答道:“黑色者甘美,献给老母;赤色较涩,留作自己食用。”
赤眉军将士为蔡顺的孝心所感动,送他白米两斗,以及一只牛蹄,以感激和褒奖他的孝顺之心。蔡顺感激涕零,将物资带回家中奉养老母。
蔡顺之事迹传为佳话,有诗曰:“黑椹奉萱帏,啼饥泪满衣。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其孝心感天动地,值得后人学习。
18 刘恒(西汉)- 亲尝汤药
刘恒(前203年~前157年) ,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第四子,母为薄姬。汉朝第五个皇帝。
二十四孝 亲尝汤药
刘恒从小生活在辽阔的代国,受到母亲薄姬的悉心教养,养成了谦逊沉静的性格。汉高祖十一年,年仅八岁的刘恒被封为代王,都城设在晋阳。
15年后,吕太后去世,刘恒在群臣推举下继位为帝,是为汉文帝。文帝深谙民生之艰,实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重农抑商,废除肉刑,减轻赋税,使国家经济日渐繁荣,与其弟汉景帝的功绩被合称“文景之治”。
文帝最令人钦佩的是他对母亲薄太后的孝顺。薄太后在文帝登基后,曾卧病达三年之久。这三年间,文帝昼夜侍奉,衣不解带,目不交睫。每次母亲服药,文帝都亲自先尝过,确保没有问题后才给母亲服用。文帝的这种“亲尝汤药”的举动,成为后世孝道的典范。
文帝对母亲的孝顺,源自其儿时的身世际遇。其母薄姬,本是魏王豹的妾室。后来魏王叛汉,薄姬被汉军所获,沦为宫人。汉高祖见薄姬秀色,纳为妃嫔,才有了刘恒。刘恒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母子关系十分亲密。即使继位为帝,刘恒仍以孝顺著称,从未改变对母亲的孝心。
文帝亲尝汤药的典故,成为后人孝道的楷模。它体现了儒家孝道思想的核心内涵,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文帝视母亲的衣食起居如同自己,确保母亲吃喝无虞,这种“舍身取义”的孝心,彰显了仁义之风,实乃大孝大德。
文帝的仁孝之举,成就汉初太平盛世,也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意义远远超乎他个人,影响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发展。
19 闵子(春秋)- 芦衣顺母
闵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丘(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以孝闻名。
二十四孝 芦衣顺母
子骞幼年丧母,父亲续弦,生了两个同母弟弟。后母刁难虐待子骞,冬日为二弟裁制棉衣,却只给子骞芦苇充作芦衣。一日,父亲使子骞御车外出,芦衣单薄,子骞冻得双手颤抖,不慎滑落车鞭,父亲大怒,以马鞭抽袍,衣破飞出芦絮,方知子骞遭后母虐待。
父亲返家,欲休后母。子骞泣谏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意思是,休妻只会使三兄弟无依无靠。父亲感子骞之孝心,收起休妻之意。后母闻言,自责悔过,从此视子骞如己出。
子骞此举出于孝心,忍辱负重,默默承受后母刁难,皆为全家和睦团圆着想。他处变不惊,沉着应对,终感化后母,避免家庭破裂。子骞的孝心深深感动后人,被称为“二十四孝”之一。他忠实践行孔孟之道,以德行感化他人,堪为后世孝子楷模。
20 曾子(春秋)- 啮指痛心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孔门弟子中最优秀的一位,被后人尊为“宗圣”。
二十四孝 啮指痛心
曾子少年时家境贫寒,常入山中砍柴帮助家计。一天,他在山上砍柴,家中忽有客人上门。母亲招待不周,急中生智,便咬破自己的手指,想借痛感召唤儿子回家。山上的曾子果然心有所感,立即扛起柴草快速赶回。曾子回到家中,见母亲受伤,跪下询问缘由。母亲说有客人来访才召唤他回家。曾子遂礼貌招待客人。
这就是著名的“曾子啮指痛心”的典故,充分显露出曾子对母亲的孝顺与睿智。曾子一生好学不倦,著有《大学》等书,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勤俭持家,即使后来名声大噪,亦不事权贵,始终保持俭朴本色。曾子以其渊博学识和至孝的品行,成为儒家学说的杰出传人和“二十四孝”的楷模。“曾子啮指痛心”的故事成为千古传颂,展现了中华民族孝道的精神实质。
21 仲由(春秋)- 百里负米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时鲁国卞人(今山东泗水县人)。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
二十四孝 百里负米
仲由少年家贫,为了供养老弱的父母,经常远涉百里到亲戚家中背负米粮回家。虽然山路崎岖,仲由从未怠慢,只为父母尽孝道。
后来,仲由拜孔子为师,受业久也最得孔子喜爱。他性情刚烈,好勇尚武,又最起孝心,深得“二十四孝”之称。仲由常抢先回答孔子关于志向的提问,表达要勇敢做事,威风八面。孔子因此称赞他“志伉直”。
仲由跟随孔子游历各国,力保其安全。有一次孔子道:“我的主张若不能实现,必乘木筏于海。”只有仲由答应随行。他也敢于直言进谏,让孔子称他“无宿诺”。
后仲由出任鲁国大夫,廉政爱民,颇有建树。卫国内乱时,他护驾有功,殉难沙场。
临终前仲由想起少年时那骑驴负米的情景,如今富贵时却再也无法为父母尽孝,不胜唏嘘。他以死谢国,忠孝两全,是古今难得的楷模。后世称许“仲由二十四孝”,谓其功德志行可传百代。
22 郯子(春秋)- 鹿乳奉亲
郯子(生卒年不详),己姓,子爵,郯国郯城(今山东省郯城县)人,少昊的后裔,春秋时期郯国君主。二十四孝“鹿乳奉亲”故事主人公。
二十四孝 鹿乳奉亲
郯子生在周朝一个普通农户家庭,是独生子,父母对他寄予厚望。郯子从小就表现出聪慧好学和孝顺父母的品质。到了成年,郯子尽心尽力地照顾年迈的父母。
一日,郯子发现父母的眼睛有病,视力越来越差。他四处求医,终于有大夫指点他需用新鲜鹿乳为父母疗伤。为了孝顺父母,郯子穿上鹿皮,进入深山老林。他小心翼翼地接近鹿群,终于成功挤到一瓶新鲜鹿乳。当他正欣喜离去之时,一名猎人发现他,误以为他是野鹿要射杀。郯子急忙解释情况,猎人方才放他离去。
郯子将鹿乳取回,父母服下后不久眼疾痊愈。郯子的孝心感动乡邻,纷纷向他求教。久而久之,郯子的故乡聚集了许多人,成为一个邦国,推郯子为国君。郯子谨慎治理国家,使郯国民风淳朴,有很多制度保留至今。孔子游历各国时,也曾拜访郯子,向他请教礼乐典章。
郯子以鹿乳孝顺父母的美谈,成为千古佳话,后人将其列入二十四孝之一。他独特的政绩和学识,也使郯子成为古代著名的贤明君主。郯子一生孝顺父母,爱民治国,他那“挚孝感天地”的高尚情操,历经千年褒扬不衰,激励后人向善。
23 老莱子(春秋)- 戏彩娱亲
老莱子(约公元前599年~约公元前479年),存疑人物,或为老子在历史中的另一名字。春秋晚期思想家,道家人物。楚国人(湖北荆门),出生于楚康王时期,卒于楚惠王时期,著书立说,传授门徒,宣扬道家思想。和老子与孔子一个时期。
二十四孝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孝子,他为了让年迈的父母开心,想尽办法逗乐他们。
老莱子出生在春秋时期的楚国,后来隐居在湖南蒙山一带。他为人淡泊名利,不仕于朝廷,只想无忧无虑地侍奉父母。老莱子已经70多岁了,但他从不在父母面前提及“老”这个字,生怕父母担忧。
有一天,老莱子的父母看他花白的头发,叹息道:“我们的儿子也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恐怕不多了。”老莱子听了非常难过,想了个妙计逗父母开心。他特意做了一套五彩缤纷的衣服,穿上后抱着拨浪鼓在父母面前跳舞戏耍,装出孩子的样子。老父母见状哈哈大笑,老莱子也跟着开心地笑了。
一次,老莱子端水上堂,故意假装摔倒在地,然后学婴儿的语气大声假哭。他的父母误以为他真的不小心跌倒,急忙笑着劝他起来。老莱子见父母开怀大笑,自己也笑逐颜开。
老莱子用这些孩子气的举动取悦父母,不惜牺牲个人形象,只求父母晚年能够开心快乐。他以至孝感动了后人,成为中国二十四孝的典范。老莱子戏彩衣逗乐父母的事迹,成为“戏彩娱亲”的成语,用来形容子女孝顺父母的表现。
24 虞舜(上古)-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一作妫姓,号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 ,“三皇五帝”之一。舜为东夷族群的代表。
二十四孝 孝感动天
虞舜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父亲瞽叟目盲,生母早逝,继母嫉妒虐待他。然而虞舜却孝顺父母,慈爱异母弟弟象,尽管受到迫害,也不怨天尤人。
虞舜勤劳耕作,在历山开垦荒地,大象常来帮他耕种,飞鸟则随之锄草除虫。他在河边制陶,陶器皆制作精良。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温厚谦让,劳作之处,人们争相仿效,村落迅速发展成繁荣的城邑。
虞舜的孝行感动上天,帝尧听闻后,便命九个儿子侍奉在虞舜左右,并将两个女儿嫁给他,欲考察其人品才干。虞舜治家有方,开明仁厚,深得帝尧器重,遂传位于虞舜,成为天下共主。
虞舜登基后,仍孝敬父母,慈爱骄傲的异母弟弟,一心为民,百姓安居乐业。他开明执政,任用贤能,兴修水利,整顿礼法,深得人心。舜帝因孝感动天,成为古代圣王楷模,其孝道精神被后人推崇,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十四孝 孝感动天
虞舜以至孝感动上天,开创盛世治天下,其大德流芳百世,成为中华民族崇尚孝道的象征。虞舜的故事教育人们言传身教的力量,只有心存至善,方能感化万物,孝于家而德被世人称颂。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