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学中医前还是学中医后,在中医界内外似乎总能听见这么一种说法——“中医不好学,你要有悟性、有天赋”,我在学之前确实还是有些担心,但现在则是不以为然的。

    当然这其实就延伸出两个问题“如果中医不好学,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中医爱好者?而且我所认识水平比较高的朋友、老师,大多数是自学为主。”“如果中医好学,为什么无论是专家教授、神棍教主、学院学生、民间师承、各路爱好者,好像绝大多数,各有各的严重问题?”

    我自己的一个简单的解答是,一方面中医的各种用语其实很多是很“近”的,比如什么风寒暑湿燥火,故而其理解门槛确实没那么高,另一方面因为太贴近,反而容易只是了解了一点点,就开始各种臆想。而很关键的一点是我之前反复提及的“辨证论治”的观念始终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在我看来,大多数中医理应达到及格的水平,这也理应是中医院校存在的作用,但我也经常说似乎绝大多数中医连及格水平都达不到。

    有朋友说是不是我对及格的要求太高了?我想了一下,其实也不至于,当然或许可以再降低一点要求,我之前可能认为得贯彻落实辨证论治,才能算入门、入流,但细一想,其实入门和入流还是可以分两个层次,思想上有意识贯彻落实算入门,而真正能做到算入流,不知道这种划分如何?

    而更详细一些,就以八纲为标准,能起码大致区分得了寒热虚实,我觉得算入门,能进一步对表里也有一定理解则是入流。

    而具体的表现呢,我以前段时间看的一个患者为例,这个患者我是网诊的,盗汗十余年,有多年饮酒史,我用的败酱草、鸡矢藤、旱莲草、生大黄、银柴胡、女贞子、枳椇子、土茯苓取效(患者期间还自行服用浮小麦泡茶)。

图片

图片

    我这里并不是想深入谈论这个案子,而是想聊一聊这个患者之前的治疗方案,在此之前,患者服用过当归六黄汤,另外在当地市中医院开了如下方子,均无效,但无效与无效之间亦有差距,起码很直观一点,这么红的舌,这种黄腻的苔,他们怎么敢如此辛温燥热滋腻的用药?而用当归六黄汤虽然也不免有见到盗汗就想到所谓“盗汗之圣药”的嫌疑,但起码大方向的寒热没有出差错,我对一般中医的要求,也就到这了,起码是能真正解决一定问题,而不是靠碰运气。

图片

图片

    当然寒热虚实、舌和脉都有可能有虚假的时候,但对于只是及格水平的中医,不要求更进一步的鉴别。我不禁想追问,只是这种要求,都达不到吗?总不能这群人人均色盲吧?所以学中医不色盲就是天赋了?分得清一般情况的寒热就是悟性了?

   天赋与悟性,或许是冲击更高层次的台阶,但绝非及格、入门水平的必需品。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