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簋铭文解读

毛节新

利簋,又称武王征商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省临潼县零口一窖藏,器腹内铸铭文4行32字,铭文号《集成》04131。利簋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释文

译文

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日早晨,岁星正当鼎的上方,显示可以战胜商王的闻部族。因而很快就占有了商地。七天之后的辛未之日,周王在阑地的军中,赐有司利铜,利用来制作檀公珍贵的祭祀礼器。

简说

(一)商周时期,凡有大事之前都要观天象、进行占卜,以预知吉凶。武王克商这场战役出征是观天象,而不是问筮或占卜。伐商纣之前没有进行占卦问神之事,这与文献相合。木星在天象仪中显示为吉相,就在当天周师出征迅速打败了商军。

周初金文解读1——利簋

(二)此铭记载“鼎”是天文仪,并用于战争。符合《周礼·春官》所说:“大师,抱天时与大师同车。”征战用鼎还有一例:周初麦鼎“麦赐赤金,用作鼎,用从井侯征事。”麦被赐以黄铜,用来制作鼎,既是祭祀之鼎,又用于井侯征战问事的“天时”。从利簋、麦鼎两铭看,有些鼎是观测天象的器具“天时”。

(三)利簋铭文记事,表明“武王”是生称而非谥称。

(四)檀公,即“古公亶父”、“周公亶父”,商王武乙时人,周之先祖。武乙二十一年逝。《竹书纪年·卷上》:“(武乙)三年,自殷迁于河北。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十五年,自河北迁于沬。二十一年,周公亶父薨。”祖系:古公亶父(太王)-季历(公季、王季)-西伯昌(文王)-武王。从亶公逝至武王伐纣相距80年,武王克殷纪念亶公,是因其“赐以岐邑”立周邦之伟绩。

(五)“利”是周人,周人作器大多不记族徽。“利”这个族群,以后还有作器,如利作䵼彝簋(《集成》03580)、利鼎(《集成》02804),在共王时的师遽方彝(《集成》09897)中有“王呼宰利,赐师遽”、穆公簋盖(《集成》04191)中有“王呼宰利,赐穆公”,在周王身边辅政。这些都记载以“利”族在西周的活动。

(六)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大事。“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表》,确定公元前1046年为武王克商之年。

(七)利簋记载“武王伐纣”,是实证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确定利簋是武王时器,它是铜器断代、文字演化的标准器。

 本公众号内容:

1、商周时代金文解读、临摹。

2、金文疑难字的考释、思辨、探讨;

3、探索文字起源时期的面貌;

4、总结金文从商代早期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演化规律;

5、对金文书法的用字、写法、规范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