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霉演唱会电影刚上映的时候小迷糊带着我去看了跨年场,这个周末又看了一次,是霉粉们包场五棵松附近的一家杜比影院,不知道选在五棵松体育馆旁边,是不是想弥补一下去不了演唱会现场的遗憾。
这次霉霉的环球演唱会没有来中国,别说北京、上海,就连香港奋力申请,没有谈下来;看一位马来西亚博主的视频,说马来西亚也争取过,败给了新加坡,新加坡邀请霉霉来开演唱会,每场补贴300万美元,并要求在东南亚独家举办。
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虽然知道霉霉号召力很大,但也是超出了自己的预期;别人开演唱会是赚歌迷的钱,霉霉还要赚主办地政府的钱,真是厉害。
当然新加坡政府也不是傻,补贴是小钱,所谓羊毛出在猪身上,作为一座典型的旅游国家,来新加坡看霉霉演唱会的绝大部分都不是新加坡人;这些外国游客不仅要来买票,还要吃饭、住宿顺便游玩,带动的GDP不知道比补贴翻多少倍。
去年霉霉的全球巡演带来超过50亿美元的收入,如果看过国家GDP的话已经超过了全球几十个小国了;所以即使是新加坡这种人均GDP超过9w美元的发达国家,政府也要努力从中赚钱。
在当下信息极致快速、密集的时代,个人能享受到极致的网络效应,网络越大、越密,网络的价值也随指数增长。
要想成为霉霉这样的全球顶级巨星,自然是无比困难的,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其实可以融入到巨大网络中,做一个小节点,也能赚不少。
大一点的像新加坡政府这样,邀请霉霉来新加坡开演唱会;小一点的,比如这次周末去的歌迷包场,也有各种机会。
票是小迷糊买的,不是直接买电影票,而是买的活动票,活动票要比电影票贵几十块,这里的差价就是活动方的利润(可能和电影院谈包场也能有一部分返利)。
那为什么大家愿意多花几十块去看这场电影呢?如果只看商品价值,按照电商便宜优先的逻辑,似乎讲不通。
背后的原因是活动方在商品价值之外,为粉丝们提供了情绪价值。
首先,这个是粉丝包场,所以看演唱会电影会更有演唱会的氛围,大家可以一起欢呼、闪光;看普通电影时你前面的人站起来了你肯定要骂他,但如果是粉丝包场电影,你就会和前面的人一块站起来挥手合唱。
其次,活动方把粉丝们聚起来,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准备一些粉丝们能懂而成本又很低的伴手礼,再多拍拍照,建群发群里,大家有素材发朋友圈,情绪价值拉满,你说多花几十块钱又算什么呢?
而从活动方的角度来说,也是一次多赢的事情。
粉丝们开心了,去不了国外看演唱会,本地粉丝聚一块一起疯一疯闹一闹也挺好;电影院开心了,原本只想辐射5公里,没想到能辐射30公里,粉丝地铁一个半小时也要来;活动方更开心,赚钱谁不开心,前面提到的差价就不用说了,有流量就有其他赚钱机会。
比如这次每个粉丝的伴手礼里还有两张5元优惠券,在电影院附近消费都可以使用;粉丝来看电影,喝点奶茶买点吃的很正常吧,商家每卖出一份,cps佣金是不是也有一份呢。
类似这样的机会生活中还有很多,这里需要明白的是,随着信息网络的日益完善,人口可能没有再增加,但是人和人之间的连接会变得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密集;这就意味着网络的价值在指数增加,我们看到顶级明星/网红的收入也是爆发式增长。
成为顶流自然很爽,但这个不仅要看实力,更要看运气,可遇不可求吧;但网络价值变大是个趋势,优先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络,这个网络的节点越多(粉丝越多)、网络越密(对粉丝的粘性/影响越强),网络产生的能力、拥有者从中获得的价值就越大。
即使成不了网络的拥有者,也可以融入其中成为大网络下的一个小节点,能辐射几个算几个,为能影响的局部网络个体提供价值,也能享受局部的网络效应。
你看知识星球slogan:「连接一千位(规模)铁杆(粘性)粉丝」,是不是这个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