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诽谤罪在主观方面必须是出于故意,且具有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为此,对于人民群众针对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发牢骚、吐怨气,或者直接针对个别领导干部提出的一些批评、指责,即使是存在一些偏激言论,也应视为是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一种表现,不应轻易认定为诽...
根据《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四条“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以及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行为人因过...
通过网络宣泄情绪解决不了问题,若罔顾事实,为泄一时之愤呈口舌之快,侵害他人名誉权,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条链接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七条 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为描述对象,含有侮辱、诽谤内容,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受害人有权依法...
《意见》要求,准确把握诽谤罪的公诉条件,对于网络诽谤是否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应当综合侵害对象、动机目的、行为方式、信息传播范围、危害后果等因素作出判定。三是畅通被害人的权利救济...
以网络暴力为例,所涉侮辱、诽谤行为往往针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实施,受害人在确认侵害人、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维权成本极高。对此,要准确把握侮辱罪、诽谤罪的公诉条件,依法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网络侮辱、诽谤案件提起公诉。需要注意的是,随意选择对象的网络侮...
更多内容请点击:网络诽谤犯罪行为的司法认定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