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人类与技术环境》阅读题及答案,本文共10篇,希望您能喜欢!

《人类与技术环境》阅读题及答案

①近几年来,人类发明了抗生素、杀虫剂、电视、雷达、发动机、原子反应堆、电子计算机这一切构成了今天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也称为第二自然界。使地球上的物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大约每隔数量增加一倍。在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② 跟技术环境的变革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演变速度极其缓慢。考古专家和人类学家都认为,原始人与现代人在大脑构造上相差无几。几千年来,人对语言的反应速度并无差异,基本上是平均每秒钟接受2。5个单词。然而。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每秒钟计算5000次发展到当前每秒钟几十亿次的大型计算机,还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

③的大脑能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吗?有的人甚至认为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难道果真如此吗?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对于这一点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对于第二点则持否定态度。

④ 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的大脑里的神经元有140多亿个。构成了地球上最完善和效率最高的自然信息系统,这是自然界的美妙绝伦的创造,是人类发明的任何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或人工智能都无法超越的。

⑤ 总之,尽管人类创造的技术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向它的主人提出严峻的`挑战,但是,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进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19、第 ④段的取之不尽的之指代的是: (1分)

20、什么是第二自然界?请用一句话概括。(2分)

21、第 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说明了哪些问题?请依据上下文简答。(3分)

22、为什么说人类正面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2分)

23、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这一结论的根据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9-23题意在考察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如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对象的特点。19、联系上下文可知。 大脑 20、考察学生的概括能力。结合所在句子及上下文可解。 人类自己建造的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 21、考察说明方法的鉴别。 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说明电子计算机发展速度快;生物机体的演变比技术环境的变革缓慢得多。22、联系上下文可知。 因为跟技术环境的变革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演变速度极其缓慢,与之不相适应。23、考察关键语句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可知。 人的大脑是非常丰富的,是永远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自然智能,而人工智能再先进也不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

人类与技术环境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近几十年来,人类发明了维生素、杀虫剂、电视、雷达、原子反应堆、电子计算机……这一切构成了今天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也称为“第二自然界”,使地球上的物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大约每隔15年其数量增加一倍。在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跟技术环境的①_______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②_______速度极其缓慢。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都认为,原始人和现代人在大脑构造上相差无几。几千年来人对语言的反应速度并无差异,基本上是平均每秒钟接受2.5个单词。然而,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每秒运算5000次③_______到当前每秒运算几十亿次的大型电子计算机,还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

人的大脑能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吗?有的人甚至认为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难道果真如此吗?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对于第一种观点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对于第二种观点则持否定态度。

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的大脑里的神经元有140多亿个,构成了地球上最完善和效率最高的自然信息系统,这是自然界美妙绝伦的创造,是人类发明的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或人工智能所无法超越的。

总之,尽管人类创造的技术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向它的主人提出严峻的挑战,但是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1.文中①、②、③三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变革 发展 演变

B.变革 演变 发展

C.发展 变革 演变

D.演变 变革 发展

2.本文通过__________和人脑的比较,具体地说明了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比自然智能快。

3.从第三段内容看,科学界的有识之士肯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否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A.在当今世界上,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B.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C.人工智能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

D.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参考答案:

1.B

2.电子计算机

3.人的大脑能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 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

4.D

人类与技术环境 阅读答案

①近几年来,人类发明了抗生素、杀虫剂、电视、雷达、发动机、原子反应堆、电子计算机这一切构成了今天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也称为“第二自然界”。使地球上的物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大约每隔数量增加一倍。在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② 跟技术环境的变革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演变速度极其缓慢。考古专家和人类学家都认为,原始人与现代人在大脑构造上相差无几。几千年来,人对语言的反应速度并无差异,基本上是平均每秒钟接受2。5个单词。然而,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每秒钟计算5000次发展到当前每秒钟几十亿次的大型计算机,还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

③的大脑能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吗?有的人甚至认为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难道果真如此吗?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对于这一点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对于第二点则持否定态度。

④ 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的大脑里的神经元有140多亿个。构成了地球上最完善和效率最高的自然信息系统,这是自然界的美妙绝伦的创造,是人类发明的任何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或人工智能都无法超越的。

⑤ 总之,尽管人类创造的技术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向它的主人提出严峻的挑战,但是,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进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1、第 ④段的“取之不尽”的“之”指代的是: (1分)

2、什么是“第二自然界”?请用一句话概括。(2分)

3、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说明了哪些问题?请依据上下文简答。(3分)

4、为什么说“人类正面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2分)

5、“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这一结论的根据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大脑

2、人类自己建造的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

3、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说明电子计算机发展速度快;生物机体的演变比技术环境的变革缓慢得多。

4、因为跟技术环境的变革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演变速度极其缓慢,与之不相适应。

5、人的大脑是非常丰富的,是永远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自然智能,而人工智能再先进也不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

①近几十年来,人类发明了抗生素、杀虫剂、电视、雷达、发动机、原子反应堆、电子计算机……这一切构成了今天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也称为“第二自然界”,使地球上的物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大约每隔15年其数量增加一倍。在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②跟技术环境的变革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演变速度极其缓慢。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都认为,原始人与现代人在大脑构造上相差无几。几千年来,人对语言的反应速度并无差异,基本上是平均每秒钟接受2.5个单词。然而,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每秒钟计算5000次发展到当前每秒钟几十亿次的大型电子计算机,还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

③人的大脑能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吗?有的人甚至认为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取代自然智能。难道果真如此吗?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对于第一点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对于第二点则持否定态度。

④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的大脑里的神经元有140多亿个,构成了地球上最完善和效率最高的自然信息系统,这是自然界的美妙绝伦的创造,是人类发明的任何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或人工智能都无法超越的。

⑤总之,尽管人类创造的技术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向它的主人提出严峻的挑战,但是,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进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11、第④段中“取之不尽”的“之”指代 ,“用之不竭”的“竭”的意思是 ,“绝伦”的“伦”的含义是 。3分

12、文章的探讨的是 和 的关系问题,得出的结论是 。4分

13、用简洁的语言揭示“第二自然界“的本质特征。(要求不超过20字)2分

14、根据第一段“近几十年来……”人类发明的内容,请再举两个例子: 2分

15、第②段中加点的“基本上”一词为什么不能删去?3分

16、第②段画线句除了说明电子计算机发展速度快这一问题外,还说明了什么?请扼要回答。2分

参考答案:

11、“之”指代大脑, “竭”的意思是尽 ,“绝伦”的“伦”的含义是同类。3分

12、人类和技术环境,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4分

13、2分 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

14、2分 如手机、微波炉、电冰箱等

15、3分略

16、2分 作为生物机体的一个比较,说明生物机体的演变速度极其缓慢

①近几年来,人类发明了抗生素、杀虫剂、电视、雷达、发动机、原子反应堆、电子计算机这一切构成了今天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也称为“第二自然界”。使地球上的物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大约每隔数量增加一倍。在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② 跟技术环境的变革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演变速度极其缓慢。考古专家和人类学家都认为,原始人与现代人在大脑构造上相差无几。几千年来,人对语言的反应速度并无差异,基本上是平均每秒钟接受2。5个单词。然而。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每秒钟计算5000次发展到当前每秒钟几十亿次的大型计算机,还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

③的大脑能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吗?有的人甚至认为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难道果真如此吗?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对于这一点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对于第二点则持否定态度。

④ 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的大脑里的神经元有140多亿个。构成了地球上最完善和效率最高的自然信息系统,这是自然界的美妙绝伦的创造,是人类发明的任何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或人工智能都无法超越的。

⑤ 总之,尽管人类创造的技术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向它的主人提出严峻的挑战,但是,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进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19、第 ④段的“取之不尽”的“之”指代的是: (1分)

20、什么是“第二自然界”?请用一句话概括。(2分)

21、第 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说明了哪些问题?请依据上下文简答。(3分)

22、为什么说“人类正面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2分)

23、“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这一结论的根据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9、联系上下文可知。 大脑

20、考察学生的概括能力。结合所在句子及上下文可解。 人类自己建造的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

21、考察说明方法的鉴别。 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说明电子计算机发展速度快;生物机体的演变比技术环境的变革缓慢得多。

22、联系上下文可知。 因为跟技术环境的变革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演变速度极其缓慢,与之不相适应。

23、考察关键语句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可知。 人的大脑是非常丰富的,是永远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自然智能,而人工智能再先进也不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

4、为什么说“人类正面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2分)

5、“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这一结论的根据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5题意在考察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如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对象的特点。

1、联系上下文可知。

大脑

2、考察学生的’概括能力。结合所在句子及上下文可解。

人类自己建造的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

3、考察说明方法的鉴别。

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说明电子计算机发展速度快;生物机体的演变比技术环境的变革缓慢得多。

4、联系上下文可知。

因为跟技术环境的变革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演变速度极其缓慢,与之不相适应。

5、考察关键语句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可知。

人的大脑是非常丰富的,是永远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自然智能,而人工智能再先进也不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

①近几年来,人类发明了抗生素、杀虫剂、电视、雷达、发动机、原子反应堆、电子计算机这一切构成了今天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也称为“第二自然界”。使地球上的物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大约每隔数量增加一倍。在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② 跟技术环境的变革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演变速度极其缓慢。考古专家和人类学家都认为,原始人与现代人在大脑构造上相差无几。几千年来,人对语言的反应速度并无差异,基本上是平均每秒钟接受2。5个单词。然而。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每秒钟计算5000次发展到当前每秒钟几十亿次的大型计算机,还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

③的大脑能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吗?有的人甚至认为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难道果真如此吗?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对于这一点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对于第二点则持否定态度。

④ 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的大脑里的神经元有140多亿个。构成了地球上最完善和效率最高的自然信息系统,这是自然界的美妙绝伦的创造,是人类发明的任何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或人工智能都无法超越的。

⑤ 总之,尽管人类创造的技术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向它的主人提出严峻的挑战,但是,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进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1、第 ④段的“取之不尽”的“之”指代的是: (1分)

2、什么是“第二自然界”?请用一句话概括。(2分)

3、第 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说明了哪些问题?请依据上下文简答。(3分)

《人类和技术环境》的阅读答案

①近几十年来,人类发明了维生素、杀虫剂、雷达、发动机、原子反应堆、电子计算机……这一切构成了今天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也称为“第二自然界”,使地球上的物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大约每隔15年其数量增加一倍。在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②跟技术环境的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速度极其缓慢。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都认为,原始人与现代人在大脑构造上相差无几。几千年来人对语言的反应速度并无差异,基本上是平均每秒钟接受2.5个单词。然而,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每秒钟运算5000次到当前的每秒钟几百亿次的’大型电子计算机,才只有半个世纪的时间。

③人的大脑能否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呢?有的人甚至认为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难道果真如此吗?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对于第一点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对于第二点则持否定态度。

④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的大脑里的神经元有140多亿个,构成了地球上最完美和效率最高的自然界的美妙绝伦的创造,是人类发明的任何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或人工智能所无法超越的。

⑤总之,尽管人类创造的技术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向它的主人提出严峻的挑战,但是,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1.第②段中,通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比较,具体说明了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比自然智能快。

2.从第③段的内容看,科学界有识之士肯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否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作者要表达的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句子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电子计算机人的大脑。

2、人的大脑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

3、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

4、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环境与学习》阅读题及答案

①除了智商、勤奋因素外,环境、营养、疾病一些因素也能影响我们的智力,这里提出几点供青少年朋友,特别是记忆力较差的同学对照、参考,并矫正不良习惯。

②气候温度对学习有密切关系。科学实验结果,当气温在20℃左右,是记忆力最佳的时候,因此在春秋两季要抓紧学习,充分利用这个季节温度。在冬天寒冷季节,当温度低于10℃时,尽管大脑清醒,但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到夏天炎热酷暑,尤其在温度超过35℃时,大脑能量消耗骤增,引起疲倦乏力,情绪又烦躁,俗称火气大。

③人的呼吸主要利用的是氧气,我们的脑子几乎要占用20%左右,是用氧的大户。如果大脑供氧不足,大脑的代谢能力下降。记忆功能就明显下降。因此,要求学生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经常在空气清新的场所做深呼吸操。

④光线也会影响脑功能,过暗的地方既影响视力又影响脑功能,而且,在过强的光线下,脑细胞受到刺激会感到疲劳,脑功能会明显下降。课间休息,最好到室外望远方的天空或树木,不仅保护视力,使头脑清醒。少看深红和深黄的颜色,以免使大脑疲劳。

⑤人们常用听音乐来休息、解除学习疲劳,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音响不易超过60分贝,否则噪音会使头脑发晕,降低用脑的功能,尤其不提倡用随身听。

⑥我们的大脑是十分复杂、十分精密的,除了需要充足的氧气外,还要各种营养的供应,才能保障思维敏捷、记忆力良好。有助于提高记忆力的’食物很多,其中如胡萝卜能加快大脑的新陈代谢作用,因此能提高记忆力。

⑦菠萝含有微量元素锰,有助于提高记忆力,因此是音乐家、表演艺术家最受吃的水果;鱼虾,能增进大脑智力成长和精力集中;其他如生姜能使人的思路开阔,因为它含姜辣素和挥发油,挥发油的作用,使血液得到稀释,流动更加畅通,于是氧的大脑供应更多;洋葱也有生姜的同样作用,而核桃则是健脑益智的补品,和桂圆一样,被人们称为“使人聪明的食物”,有条件的话,也不妨经常少量食用。

⑧在蔬菜中,以芹菜为代表,是有助于激发大脑创造性的食物。有人认为辣椒辛辣,能刺激人体内的某些激素,使人聪明起来,因此,少量吃些辣椒也是有益的。

⑨如果选水果,则建议选草莓和香蕉,因为草莓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香蕉能使人产生舒适感,而香蕉又是健脑食品并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钾。

⑩除环境,营养因素外,疾病也是影响脑功能的原因,例如贫血、脑内疾病等,尤其是慢性萎缩性鼻炎,鼻中隔肥大,慢性火症使鼻内阻塞,常影响到脑功能和使记忆力减退等。因此发现以上疾病,要及时到医院医治。

阅读题:

1、影响我们智力的因素有哪些?(3分)

2、文中第⑧—⑨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3分)

3、气温过高为什么影响学习?(3分)

4、说说文中画线语句说明的内容和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智商、勤奋、环境、营养、疾病等。

2、营养因素对智力的影响

3、气温高于35时,大脑能量消耗骤增,引起疲倦乏力,情绪又烦躁。

4、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大脑对氧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转基因技术》阅读题与答案

转基因技术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通过外源基因的稳定遗传和表达,达到品种创新和遗传改良的目的。也可通过干扰或抑制基因组中原有某个基因的表达,去除生物体中某个我们不需要的特性。“外源基因”是指在生物体中原来不存在的基因,也就是外来的基因。转移了外源基因的生物体会因产生新的多肽或蛋白质而出现新的遗传性状。目前,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的外源基因大部分来自于外源物种,如转基固抗虫棉的Bt基因来源于一种土壤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基因。而开发来源于本物种的基因并转化到该物种是当前转基因研究的热点,改变“内源基因”的表达模式也可显著改变物种的遗传性状。

传统的育种学主要采取杂交育种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人为的干预,使养殖的动物和种植的作物中不断地积累“有利”基因而减少“不利”基因。因此,无论是传统的常规育种技术,还是现代生物技术产生的转基因育种技术,都是以使动物或植物获得优良基因为目的来进行遗传改良的。在这个层面上,转基因育种与常规育种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相同,都是遗传物质,即基因的交换。但是,转基因技术又与传统育种技术明显不同。常规育种技术要通过有性生殖阶段,如果要从种外引入优良基因就无能为力了,因为不同的物种难以或根本不能产生后代,即所谓的“生殖隔离”。而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物种的界限,实现传统育种技术不能做到的物种间的基因转移,理论上可实现任何物种间的基因交流。其次,转基因技术实现了对具体基因的精确操作。传统育种技术通常是在基因组水平上对目标物种进行选择的,对于目标物种后代性状的预见性相对较差;而转基因技术则是针对功能明确的基因进行操作和转移,可以准确地预知转基因后代的性状。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更加快速、高效地改变目标物种的性状特征,从而极大地加快育种的速度,提高育种的效率。

转基因技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人为的打破了物种生殖隔离屏障,将来自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某一基因片段在载体的介导下引入到其它生物基因组中以改变其遗传性状,使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界的遗传物质实现交流,因此转基因产品的危险或者潜在风险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关注最早可上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DNA重组技术的安全性争论。人们担忧重组DNA实验会创造出新的病原体,引发致命流行病,会创造出难以控制的`怪物,甚至会被用于改变人类的基因组。但科学界通过大量的证据终于让人们相信,在严格管理下,重组DNA技术是安全的。近年采,人们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担忧逐渐集中到了转基因农作物上,但国际上一些组织和许多国家的权威部门在发布有关转基因作物或食品的报告中,都明确指出现在进行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农作物尚未发现生物安全性问题。虽然目前依然存在一些其他的有关转基因衣作物存在生物安全性的报道,但对这些报道,国际权威机构或主流科学界尚朱认同。

(选自科技部《转基因科普小知识》有删改)

6.下列关于“外源基因”的说法,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外源基因是指在生物体中原来不存在的基因,也就是来自外源物种的基因。

B.外源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后会出现新的遗传性状,因为它会产生新的多肽以及蛋白质。

C.外源基因要先进行人工分离和修饰,然后才能稳定遗传和表达,从而达到创新和遗传改良的目的。

D.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土壤细菌,它有一种Bt基因,对于转基因抗虫棉来说,Bt基因是一种“外源基因”。

7.对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区别,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物种的界限,实现任何物种间的基因交流;而常规育种技术要通过有性生殖阶段,对从种外引入优良基因无能为力。

B.转基因技术是针对功能明确的基因进行操作和转移,传统育种技术只能在基因组水平上对目标物种进行选择。

C.转基因技术实现了对具体基因的精确操作,可以准确地预知转基因后代的性状;传统统育种技术通常对于目标物种后代性状的预见性比较差。

D.转基因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改变目标物种的性状特征;传统育种技术要不断反复地积累大量动植物,育种的速度、效率都不如转基因技术。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显著改变一个物种的遗传性状,既可以导入“外源基因”,也可以改变“内源基因”的表达模式,后者具有明显优势从而成为研究热点。

B.转基因技术打破了物种生殖隔离屏障,使不同物种的遗传物质实现交流,所以有人怀疑转基因产品存在危险或潜在风险。

C.DNA重组技术曾经引发人们对疾病、生物品种等方面的担忧,但大量的证据告诉人们,最组DNA技术是安全的。

D.如今人们主要担心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问题,但国际权威机构和主流科学界都认为转基因农作物是安全的,所以可以进行商品化生产。

试题答案:

6. D(A、“外源基因”大部分来自外源物种; B、原文是“新的多肽或蛋白质”;C、文中并没有提到先后顺序)

7. C(A、原文是“理论上可以实现任何物种间的基因交流”;B、“传统育种技术通常是在基因组水平上对目标物种进行选择的”;D、原文是不断积累“有利”基因,而不积累大量动植物)

8. B(A、最后一句无中生有;C、扩大范围,原文是“在严格管理下,重组DNA技术是安全的”;D、强加因果,且并没有直接确认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