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维果斯基教育心理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维果斯基教育心理学论文

维果斯基教育心理学论文

维果斯基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是社会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所研究的心理理论在教育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详细地介绍了他的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一、最近发展区

传统的观点认为儿童只能简单地模仿成人,完成当前的任务,但事实上儿童的模仿与动物的模仿是不一样的,他们可以在外在力量的帮助下模仿并完成一系列远远超出自身力量的动作,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由此便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一个是儿童平常状态下的学习水平,另一个是有了成人参与指导后所达到的学习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我们所说的“最近发展区”[1]。

由此可以看出儿童智力水平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对成人简单的模仿,根据研究指出,儿童可以模仿超出其本身水平范围之外的动作,而且在成人指导下可以完成更高水平的任务,这种模仿比独立情况下完成的任务难度系数要高的多。

比如,两个同龄阶段的儿童可能会表现不同的智力发展水平,一个儿童可以在成人的帮助下完成高难度的题目,而另一个则只能完成中等难度的问题。这就启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还要进行个别指导,给予他们帮助,促使他们向高水平发展 。

二、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教学要遵循儿童不同的年龄特征,建立在他们过去一定的经验上,又要超出其经验水平,展望未来。儿童现在不能完成的任务,可能明天在成人的帮助下可以解决;儿童今天在成人的帮助下完成的任务,可能在明天就可以独立解决,这都是可以发生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实现。

所以这要求教师不止要看到儿童完成的、静止的水平,更需要关注其尚在形成的学习状态,即教学走在发展前面。

心理学相关的研究表明儿童一旦掌握了当前解决问题的水平,如果教师的教学依旧停滞不前、原地踏步,那么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产生厌烦感,对于难度高于自己水平的任务产生陌生感,对自己产生怀疑,无法很好地评价自己,也无法完全发挥潜力。

这样的教学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能是跟在发展的后面,亦步亦趋。 如果换一种方法,即教师善于观察和思考,在行动中进行研究,进行高一水平的教学并在适当的时候指导,那么教育就真正走在了发展的前面。

三、学习的关键期

众所周知,人类心理发展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波浪式的曲线,即发展道路的不平衡,这是由心理的发展速度、时间、高度决定的。所以只有当儿童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相应的教学才可进行,就此出现了“学习的关键期”,指的是在波浪线的每个突起的顶端都存在一个教学的好机会,只要采取相应对的方式,可达到事半功倍。

究其原因你会发现,这个时期的儿童会对某些事物特别敏感,产生极大地兴趣,想要跃跃欲试,而且相应的`机体条件也已成熟,相关神经突触异常活跃,稍加刺激强化,学习的质量很高。

然而一旦过了这个时期,即使施以更大的刺激,取得效果也是很低的,就如狼孩,他虽然具备人的一切正常身体机能,可因其幼年没有和大的社会集体生活在一起,众多的关键期没有很好的发展,最终导致其不会思考、不会说话,各项身体器官退化。

回顾我们传统的教学观,你会发现他们很多时候忽视了波浪线的凸起处,只是一味地遵循死板教条的教学观,就此荒废了大好的时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的。而且任何一种新的学习都存在一个最佳期,不可有偏颇上下地教学,否则都会产生不好的效果[2]。

学习的最佳时期是由最近发展区决定的,一个阶段教学的结束,最近发展区变为现实发展区,随后又会出现一个新的“最近发展区”,与其相应的方法也要做些调整。

总之,教学不是随心所欲的,它有着自身的规律,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以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目标,以儿童潜在性来设计我们的教学,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发展,抓住学生的关键期[3]。

四、主体性的教育思想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针对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传统的观点认为学生要绝对地服从于教师,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者。

传统的学校教育体制一直把教学归结为教师权威性地教和学生被动地学,这种体制从教育长远的角度来看是极度荒唐的[4]。

然而这种观点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很难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只能机械地学习知识,缺乏创造性。

事实上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交往的过程,是人与人的交往,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教学的实现仅仅依靠某一方是无法实现的,这个过程实质是教师、学生、环境构成的一个三维教育结构。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心理学比较研究初探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都是世界上杰出的心理学家,但由于其理论建立的哲学背景不同、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及两人的研究方法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思想.本文从社会文化背景、思维与语言、儿童教育思想、研究方法四个方面,对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心理学研究进行比较,以期更全面了解这两位心理学家的学术思想.

段爱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40)

创造性思维下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形象思维与其对教学的启发

1.强化直接感知训练,如以下方面的训练:视觉的感知、听觉的感知、味觉的感知、嗅觉的感知。

2.活动体悟,形象感受。在实践中找感觉、感悟,在行动中感受、探索。

3.拓展想象。想象就像是形象思维的一双翅膀,可以使思维在脑际空间自由翱翔。想象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第一步。

4.情感熏陶,激发思维。

二、逻辑思维与其对教学的启发

(一)逻辑思维概述

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是人类有了语言以后,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级的思维类型。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最普遍、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两种形态。形式逻辑思维是从抽象同一性、从相对静止和质的稳定性方面去反映事物的。形式逻辑思维是科学认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就像解决问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目标状态分别是什么?都要通过把这个本是连续的东西割裂开来研究。前人把问题解决细分为五步:识别问题与机会,界定目标与表征问题,探索可能的解决问题策略,预期结果并实施策略,检验解决问题过程并进行新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为发现问题提供清晰的“版本”,为问题的成功解决提供可能性。辩证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客观现实的辩证运动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逻辑思维的一切过程都是围绕概念展开,而判断是概念的展开,推理又是判断的发展。在逻辑思维中,运用逻辑规则进行信息推理,同时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使信息激活,是得出创新结论的有效的思维方法。而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又是逻辑思维的两种方法。

(二)对教学的启发

1.引导学生区分可以证实的事实和有价值的主张,知道哪些是有用的信息、主张或原因,哪些是含糊不清的主张或论点。

2.让学生学会确定某一论点的事实准确性,以及某一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3.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能够根据推理迅速识别出逻辑上的不一致。

4.为创造性思考提供时间和机会。在解决问题之前给予充足的酝酿时间,避免仓促行事。

5.鼓励采用头脑风暴法,充分发挥想象力得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式,再从这些方法中归纳出共同点或把它们分为几个大类,从中发现规律。

三、直觉思维与其对教学的启发

(一)直觉思维概述

直觉(灵感)思维是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思维类型,它是通往创新性思维的重要形式。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是依据于“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灵感思维是一种积极的爆发式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思维的过程,是认识主体对某个问题进行艰苦思考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激发,突如其来地使问题得到解决,一下子把握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顿悟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灵感是有意注意的产物,也就是它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因为很少有一点医学知识都没有的人会突然得出DNA的双螺旋模型,根本不爱好音乐的人会创作出很优美的乐曲……直觉和灵感是发挥创造主体思维能动性的最高形式,是创造者的显意识和潜意识的豁然贯通。直觉和灵感思维是通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桥梁,是产生新思想、新概念的关键环节,是形成科学假说的基本途径之一。爱因斯坦也认为,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规律,然而要通向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

(二)对教学的启发

1.引导学生去关注某个知识的详细知识,之后就这个知识的某些前沿性问题提出自己可能的解决方法或思路。

2.鼓励学生在思维过程中随时记录自己的每一个思考片断,哪怕是一点儿的感想也不容忽视。

3.在学生解题时,只给予必要的点醒,而不把所有的步骤全盘告知,要充分留给他们思考的空间,在解不出来时试着让他们在课外继续思考。实在没法解决时,再给予帮助。

4.利用小组合作创新的方式,分配给各个小组任务。让成员之间互相启发思维,利用集体检查和反省的方式激发灵感。可见几种思维形式对创造性思维都是有用的,不管通过哪种思维方式都有创新的可能性,就看创新是什么样的创新,是哪个领域的创新。就像艺术家是不太偏向于深思熟虑,而主要靠观察和体会,借助表象思维居多,而科学家的创新则逻辑性、辨证的要求更高,借助抽象思维居多。我们在训练学生思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各个方面的思维都要兼顾,但就某些学生擅长的思维要充分让其发挥出优势。把“扬长避短”改为“扬长补短”。创造性思维就是在人的这几种基本思维的基础上,开拓认识新领域的一种思维。简单地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

四、创造性思维与其对教学的启发

(一)创造性思维概述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从某种事实中更进一步发现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人类活动。正如任何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创造发明活动同样也有一个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得到解决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例如:为了解决某个新遇到的难题,就需要广泛搜集有利于解决该问题的`各种有关资料。这种对资料进行搜集、选择、整理、分类的思维活动,尽管没有直接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但却是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我们往往也把这种形式的思维活动与直接提出创新答案的思维活动形式一起,统称之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另一种方式是当遇到某个问题却又无力解决时,如果他可以通过学习别人在类似情况下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并依样画葫芦地照搬,就能使问题得到解决,也就是说,在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并不需要什么新的手段和方法,只照搬或沿用别人用过的方法,就完全可以解决问题。这也可以称为再造性思维。其实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跟着老师做科研,就是一种很典型的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活动,这种过程需要在搜集、选择、整理大量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在进行创新之前需要对前人的结果非常清晰,以求对这块领域熟悉,且力求避免与前人做过的重合。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实验设计要么是用前人的方法来解决另一个他们没有解决过的问题,要么是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解决前人已经解决过但仍又争议的问题或者根本还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对教学的启发

1.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思维的主动性。既然兴趣是人们进行创造的直接动力,也是进行创造或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那么教师通过将学习内容变得更有意义,更与实际生活相贴近,无疑会有助于他们去探索。

2.鼓励学生提问。在讲完每个知识点后,留出给大家自由提问的时间。如果以个人为单位容易造成部分不积极的同学被忽视,也可采用小组讨论提出小组的问题的方式。

3.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训练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即从不同的唯度,不同的视角看问题,知道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而不局限于一种方法,避免“一孔之见”的出现。

4.教给学生用追踪法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坚持不懈的思维习惯,避免浅尝辄止、缺乏最基本的恒心。五、总结教学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通过老师的作用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形成将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所谓“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很重要的。即教师自己要表现出创造性,不局限于对固有知识的传授,自己对知识也时刻保持一种审视的态度。接受学生的新思想,并切身地与他们一同思考。未来社会将是充分发挥人脑潜能的时代,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创造活动的要求更高、更加迫切,加强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进一步开发人们的创造潜能,成为我们时代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