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永王东巡歌(其十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本文共8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永王东巡歌(其十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

李白

试借君王玉马鞭, 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 西入长安到日边。

注释:

“试借”句:诗人希望永王能赋予他军事指挥权。君王,指永王李璘。玉马鞭,指军事指挥权。

“指挥”句:诗人自谓能像诸葛亮一样,身居帷幄,就能使胡人心悦诚服,听从调遣。指挥,发令调遣。戎虏,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蔑称。琼筵,盛宴;美宴。这里泛指室内办公地点。

“西入”句:诗人自谓平息叛乱后,西归长安,向唐天子汇报战况。日,喻指皇帝。

1.这首诗一、二句运用浪漫的想象、象征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豪迈俊逸、从容自信的盖世英雄形象。

2.一展抱负、功成身退的爱国情感。

翻译

试借我君主所赐的玉马鞭一用,我坐在琼筵之上为君指挥平叛。南风所向,将胡尘一日而扫静,然后再西入长安,胜利归朝,朝拜天子。

赏析:

写诗人希望永王能赋予他军事指挥权,自信自己能像张良、诸葛亮或谢安那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使得反叛胡人心悦诚服,听从调遣,彻底肃清叛乱,然后向朝廷作出一个完美的交代。此诗运用浪漫的想象,象征的手法,塑造了盖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

表现出他想作谢安、诸葛亮那样的儒将,运筹帷幄,从容应敌,决胜千里,是不现实的.,甚至是幼稚的。这种思想在他的很多诗篇里都有表现。他一直希望能像范蠡一样功成不居,泛舟五湖;像鲁仲连那样功成不取,意轻千金。这些抱负虽然不可能实现,但却成就了他豪迈的浪漫主义诗风和撼山动地、脍炙人口的诗篇。组诗中某些地方的夸张和想象不符合史实,一则是属于鼓励性质,一则是属于夸张手法,是符合文学创作原则的。

李白

三川②北虏③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④。

但用⑤东山谢安石⑥,为君谈笑静胡沙⑦。

注释:①此诗是李白晚年在永王李璘(唐玄宗的第十六子)幕府中的作品。赞颂永王率兵东征。

②三川:黄河、洛水、伊水,比喻洛阳一带。③北虏:指“安史之乱”叛军。④永嘉:西晋怀帝的年号。永嘉五年,匈奴攻破西晋都城洛阳,大肆杀伤抢掠,中原人纷纷向南逃避。

⑤但用:使用。⑥谢安石:东晋时代的谢安,字安石。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秦国君主率领百万大军从北方大举南侵。当时隐居在东山的谢安被任命为大都督,打败了敌人。

⑦静胡沙:彻底打败敌人。

【阅读试题】

(1). 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

(2). 全诗构思精巧,抑扬有致。对此,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混乱局面。李白参加永王幕府后效力的情况。或:李白赞颂永王东征,表明自己的雄心抱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前二句极写叛军之多且凶,国灾民难之甚且危,目的却在衬托后二句作者的宏图大略。局势写得越严重,就愈见其高昂的爱国热情和“一扫胡沙净”的雄心;气氛写得越紧张,就愈见其从容镇定地“挽狂澜于既倒”的气魄。

赏析:

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第二年攻陷潼关。京师震恐,唐玄宗仓皇出逃四川,途中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经营长江流域。十二月下旬,永王引水师顺江东下,途经九江时,三请李白出庐山,诗人应召,参加了李璘幕府。随军途中,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这是第二首。

“三川北虏乱如麻”,三川即黄河、洛河、伊河,这里指三水流经的河南郡(包括河南黄河两岸一带)。北虏指安禄山叛军。“乱如麻”喻叛军既多且乱。叛军到处烧杀抢掠,造成广大三川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四海南奔似永嘉”,历史的惊人相似,使诗人回想起晋怀帝永嘉五年(311)时,前汉刘聪的.相国刘曜,攻陷晋都洛阳,把人民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在诗人眼里,同为胡人,同起于北方,同样造成了天下大乱。这就从历史高度揭示了这场灾难的规模和性质,表明了鲜明的爱憎。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是本篇最精彩之笔。史载,前秦苻坚进攻东晋,领兵百万,声势浩大。谢安被孝武帝任为征讨大都督,却奕棋自若,破苻坚大军于淝水,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诗人自比“东山再起”的谢安,抒写自己出匡庐以佐王师之情。可以看出李白此时雄心勃勃,自负很高。前著“但用”,后书“为君”,笔势飞动,风度潇洒,一种豪迈的气概、乐观的情绪和必胜的信念跃然纸上。以“胡沙”喻叛军,形象而深刻。叛军之来,有如妖如魔,飞沙走石,席卷大地,遮天蔽日。既写出它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和暗无天日的残暴行径,又写出徒有声势的虚弱本质和为时不长的必然趋势。“静”字,凝炼、概括,使人想见胡沙平息后的清平世界,朗朗乾坤;为君“静胡沙”又在“谈笑”之间,更见其成竹在胸,胜券在手,指挥若定,易如反掌之气概,读之心胸开拓,精神为之一振。

此诗的一个特色是用典精审,比拟切当。古人认为成功的用典应有三条:“易见事”、“易识事”、“易诵读”。(宋魏庆之《诗人玉屑·用事》)诗人连用二典,皆炼意传神,明白晓达,情境俱现,相映增辉,不愧为用典之上乘。全诗艺术构思,欲抑故扬,跌宕有致。诗人于前二句极写叛军之多且凶,国灾民难之甚且危,目的却在衬托后二句作者的宏图大略。局势写得越严重,就愈见其高昂的爱国热情和“一扫胡沙净”的雄心;气氛写得越紧张,就愈见其从容镇定地“挽狂澜于既倒”的气魄。这种反衬性的蓄势之笔,增强了诗的力量。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唐诗赏析

原文: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译文

试借我君主所赐的玉马鞭一用,我坐在琼筵之上为君指挥平叛。南风所向,将胡尘一日而扫静,然后再西入长安,胜利归朝,朝拜天子。

注释

“试借”句:诗人希望永王能赋予他军事指挥权。君王,指永王李璘。玉马鞭,指军事指挥权。

“指挥”句:诗人自谓能像诸葛亮一样,身居帷幄,就能使胡人心悦诚服,听从调遣。指挥,发令调遣。戎虏,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蔑称。琼筵,盛宴;美宴。这里泛指室内办公地点。

“西入”句:诗人自谓平息叛乱后,西归长安,向唐天子汇报战况。日,喻指皇帝。

赏析:

李白到永王幕府以后,踌躇满志,以为可以一舒抱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成为象谢安那样叱咤风云的人物。这首诗就透露出李白的这种心情。

诗人一开始就运用浪漫的想象,象征的手法,塑造了盖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试借君王玉马鞭”,豪迈俊逸,可谓出语惊人,比起直向永王要求军权,又来得有诗味多了。这里超凡的豪迈,不仅表现在敢于毛遂自荐、当仁不让的举措上;也不仅表现在“平交诸侯”、“不屈己不干人”的’落落风仪上;还表现在“试借”二字上,诗人并不稀罕权力(“玉马鞭”)本身,不过借用一回,冀申铅刀一割之用。

有军权才能指挥战争,原是极普通的道理。一到诗人笔下,就被赋予理想的光辉,一切都化为奇妙。“指挥戎虏坐琼筵”,就指挥战争的从容自信而言,诗意与“为君谈笑静胡沙”略同,但境界更奇。比较起来,连“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都变得平常了。能自如指挥三军已不失为高明统帅,而这里却能高坐琼筵之上,于觥筹交错之间“指挥戎虏”,赢得一场战争,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写战争没有一丝“火药味”,还匪夷所思地用上“琼”“玉”字样,这就把战争浪漫化或诗化了。这又正是李白个性的自然流露。

那时不是“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局面几乎不可收拾么?但有了这样的英才,一切都将变得轻而易举。“南风一扫胡尘静”,几乎转瞬之间,就“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以南风扫尘来比喻战争,不仅形象化,而且有所取义。盖古人认为南风是滋养万物之风,“南风”句也就含有复兴邦家之意。而永王军当时在南方,用“南风”设譬也贴切。

当完成如此伟大的统一事业之后,又该怎样呢?出将入相?否,那远非李白的志向。诗人一向崇拜的人物是鲁仲连,他的最高理想是功成身退。这一点诗人屡次提到,同期诗作《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中的“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就是此意。

这里,诗人再一次表达了这一理想,而且以此推及永王。“西入长安到日边”(日是皇帝的象征;而言长安在日边),这不但意味着“谈笑凯歌还”,还隐含功成弗居之意。诗人万没想到,永王璘广揽人物、招募壮士是别有用心。在他那过于浪漫的心目中,永王也被理想化了。

李白第二次从政活动虽然以悲惨的失败告终,但他燃烧着爱国热情的诗篇却并不因此减色。在唐绝句中,象《永王东巡歌》这样饱含政治热情,把干预现实和追求理想结合起来,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的作品不可多得。此诗形象飞动,词气夸张,写得兴会淋漓,千载以下读之,仍凛凛有生气。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翻译及赏析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作者为唐朝诗人、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前言】

《永王东巡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组诗现存十一首,都是七言绝句,其中第九首前人定为伪作。这组诗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记录了永王李璘军队东下的情况,赞颂了永王的“功绩”,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表现出向往和平的愿望和爱国爱民的热情。

【注释】

①“三川”句:形容洛阳被安禄山叛军占领后的乱象。三川,指洛阳。以其有河、洛、伊三川。北虏,指安禄山叛军。

②“四海”句:公元3(西晋永嘉五年),刘曜攻陷洛阳,百官士庶三万余人,中原衣冠之族相率南奔,避乱江东。安禄山破两京,士人多携家奔江东,有似永嘉之难。

③“但用”二句:诗人以谢安自居,希望永王重用自己。《晋书·谢安传》: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东山,谢安隐居处。

【翻译】

北方的胡虏在三川一带纷乱如麻,中原地区的人民争相南奔避难,似晋朝的永嘉之难。如果起用东山谢安石来辅佐平叛,一定能为君在谈笑中扫靖胡沙。

【赏析】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第二年攻陷潼关。京师震恐,唐玄宗仓皇出逃四川,途中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经营长江流域。十二月下旬,永王引水师顺江东下,途经九江时,三请李白出庐山,诗人应召,参加了李璘幕府。随军途中,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这是第二首。

“三川北虏乱如麻”,三川即黄河、洛河、伊河,这里指三水流经的河南郡(包括河南黄河两岸一带)。北虏指安禄山叛军。“乱如麻”喻叛军既多且乱。叛军到处烧杀抢掠,造成广大三川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四海南奔似永嘉”,历史的惊人相似,使诗人回想起公元311年(晋怀帝永嘉五年)时,前汉刘聪的相国刘曜,攻陷晋都洛阳,把人民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在诗人眼里,同为胡人,同起于北方,同样造成了天下大乱。这就从历史高度揭示了这场灾难的规模和性质,表明了鲜明的爱憎。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是此篇最精彩之笔。史载,前秦苻坚进攻东晋,领兵百万,声势浩大。谢安被孝武帝任为征讨大都督,却奕棋自若,破苻坚大军于淝水,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诗人自比“东山再起”的`谢安,抒写自己出匡庐以佐王师之情。可以看出李白此时雄心勃勃,自负很高。前着“但用”,后书“为君”,笔势飞动,风度潇洒,一种豪迈的气概、乐观的情绪和必胜的信念跃然纸上。以“胡沙”喻叛军,形象而深刻。叛军之来,有如妖如魔,飞沙走石,席卷大地,遮天蔽日。既写出它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和暗无天日的残暴行径,又写出徒有声势的虚弱本质和为时不长的必然趋势。“静”字,凝炼、概括,使人想见胡沙平息后的清平世界,朗朗乾坤;为君“静胡沙”又在“谈笑”之间,更见其成竹在胸,胜券在手,指挥若定,易如反掌之气概,读之心胸开拓,精神为之一振。

李白诗词《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的诗意赏析

《永王东巡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组诗现存十一首,都是七绝,其中第九首前人定为伪作。这组诗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记录了永王李璘军队东下的情况,赞颂了永王的“功绩”,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表现出向往和平的愿望和爱国爱民的热情。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内容】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创作背景:

此组诗当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正月。当时李白随永王李璘水师东下寻阳(即浔阳)。此诗宋本题下注云:“永王军中。”这组《永王东巡歌》即在永王幕府中所作。

据《新唐书·永王璘传》,永王李璘,年少失母,唐肃宗以自养视之。长大后,聪敏好学、才华横溢、文武双全。封永王后,兼任荆州大都督。安禄山反,唐玄宗至扶风,诏李璘即日赴荆州镇所。俄又兼任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节度使,以少府监窦昭为副。李璘至江陵,募士得数万,补署郎官、御史。玄宗委永王如此重任,其初衷是让他巩固后方。李璘生于宫中,不通事务。时江淮租赋巨亿万,堆积如山。李璘遂起占领江左之意。以薛鏐(liú)、李台卿、韦子春、刘巨麟、蔡駉(jiōng)为谋主。肃宗闻之,诏李璘赴蜀觐见上皇,李璘不从。李璘子襄城王李偒(dàng)刚烈少谋,劝李璘取金陵。于是引舟东下,甲士五千趋广陵(扬州)。然未敢明言。据《新唐书·李白传》,时白在庐山,被李璘召为僚佐。李璘的思想动向及皇族内部的政治斗争,李白当然不清楚。于是他从爱国热情出发,写下了这组热情洋溢地赞颂永王李璘“功绩”、抒发自己“远大抱负”的七言绝句。

作品赏析:

李白到永王幕府以后,踌躇满志,以为可以一舒抱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成为象谢安那样叱咤风云的人物。这首诗就透露出李白的这种心情。

诗人一开始就运用浪漫的想象,象征的手法,塑造了盖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试借君王玉马鞭”,豪迈俊逸,可谓出语惊人,比起直向永王要求军权,又来得有诗味多了。这里超凡的豪迈,不仅表现在敢于毛遂自荐、当仁不让的’举措上;也不仅表现在“平交诸侯”、“不屈己不干人”的落落风仪上;还表现在“试借”二字上,诗人并不稀罕权力(“玉马鞭”)本身,不过借用一回,冀申铅刀一割之用。

有军权才能指挥战争,原是极普通的道理。一到诗人笔下,就被赋予理想的光辉,一切都化为奇妙。“指挥戎虏坐琼筵”,就指挥战争的从容自信而言,诗意与“为君谈笑静胡沙”略同,但境界更奇。比较起来,连“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都变得平常了。能自如指挥三军已不失为高明统帅,而这里却能高坐琼筵之上,于觥筹交错之间“指挥戎虏”,赢得一场战争,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写战争没有一丝“火药味”,还匪夷所思地用上“琼”“玉”字样,这就把战争浪漫化或诗化了。这又正是李白个性的自然流露。

那时不是“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局面几乎不可收拾么?但有了这样的英才,一切都将变得轻而易举。“南风一扫胡尘静”,几乎转瞬之间,就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以南风扫尘来比喻战争,不仅形象化,而且有所取义。盖古人认为南风是滋养万物之风,“南风”句也就含有复兴邦家之意。而永王军当时在南方,用“南风”设譬也贴切。

当完成如此伟大的统一事业之后,又该怎样呢?出将入相?否,那远非李白的志向。诗人一向崇拜的人物是鲁仲连,他的最高理想是功成身退。这一点诗人屡次提到,同期诗作《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中的“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就是此意。

这里,诗人再一次表达了这一理想,而且以此推及永王。“西入长安到日边”(日是皇帝的象征;而言长安在日边),这不但意味着“谈笑凯歌还”,还隐含功成弗居之意。诗人万没想到,永王璘广揽人物、招募壮士是别有用心。在他那过于浪漫的心目中,永王也被理想化了。

李白第二次从政活动虽然以悲惨的失败告终,但他燃烧着爱国热情的诗篇却并不因此减色。在唐绝句中,象《永王东巡歌》这样饱含政治热情,把干预现实和追求理想结合起来,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的作品不可多得。此诗形象飞动,词气夸张,写得兴会淋漓,千载以下读之,仍凛凛有生气。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翻译赏析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这两句是说,如果能让他(李白)统帅李璘的军队,就会像滋润万物的“南风”一样,一扫而过,将“胡尘”打扫得干干净净;到那时,他将率部西入长安,向君王报功,随侍皇帝左右。这里反映出诗人的雄心壮志和理想虽然可嘉,然而统军打仗却未免太浪漫了一点。

出自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之十一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注释

(1)“试借”句:诗人希望永王能赋予他军事指挥权。君王,指永王李璘。玉马鞭,指军事指挥权。

(2)“指挥”句:诗人自谓能像诸葛亮一样,身居帷幄,就能使胡人心悦诚服,听从调遣。指挥,发令调遣。戎虏,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蔑称。琼筵,盛宴;美宴。这里泛指室内办公地点。

(3)“西入”句:诗人自谓平息叛乱后,西归长安,向唐天子汇报战况。日,喻指皇帝。

参考译文

试借我君主所赐的玉马鞭一用,我坐在琼筵之上为君指挥平叛。南风所向,将胡尘一日而扫静,然后再西入长安,胜利归朝,朝拜天子。

简析

此组诗当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正月。当时李白随永王李璘水师东下寻阳(即浔阳)。李白到永王李璘幕府以后,踌躇满志,以为可以一抒抱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成为像谢安那样叱咤风云的人物。在这组诗里,诗人在歌颂永王东巡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抱负。

写诗人希望永王能赋予他军事指挥权,自信自己能像张良、诸葛亮或谢安那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使得反叛胡人心悦诚服,听从调遣,彻底肃清叛乱,然后向朝廷作出一个完美的交代。此诗运用浪漫的想象,象征的手法,塑造了盖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

诗人在组诗中表现出的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和对和平的向往是积极的,是值得肯定的。他对永王璘的政治走向不了解,是客观的,以他的身份和阅历,对此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组诗第二首及最后一首表现出他想作谢安、诸葛亮那样的儒将,运筹帷幄,从容应敌,决胜千里,是不现实的,甚至是幼稚的。这种思想在他的很多诗篇里都有表现。他一直希望能像范蠡一样功成不居,泛舟五湖;像鲁仲连那样功成不取,意轻千金。这些抱负虽然不可能实现,但却成就了他豪迈的浪漫主义诗风和撼山动地、脍炙人口的诗篇。组诗中某些地方的夸张和想象不符合史实,一则是属于鼓励性质,一则是属于夸张手法,是符合文学创作原则的。

李白

试借君王玉马鞭, 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 西入长安到日边。

赏析:

李白到永王幕府以后,踌躇满志,以为可以一舒抱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成为象谢安那样叱咤风云的人物。这首诗就透露出李白的这种心情。

诗人一开始就运用浪漫的想象,象征的手法,塑造了盖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试借君王玉马鞭”,豪迈俊逸,可谓出语惊人,比起直向永王要求军权,又来得有诗味多了。这里超凡的豪迈,不仅表现在敢于毛遂自荐、当仁不让的举措上;也不仅表现在“平交诸侯”、“不屈己不干人”的落落风仪上;还表现在“试借”二字上,诗人并不稀罕权力(“玉马鞭”)本身,不过借用一回,冀申铅刀一割之用。

有军权才能指挥战争,原是极普通的道理。一到诗人笔下,就被赋予理想的光辉,一切都化为奇妙。“指挥戎虏坐琼筵”,就指挥战争的从容自信而言,诗意与“为君谈笑静胡沙”略同,但境界更奇。比较起来,连“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都变得平常了。能自如指挥三军已不失为高明统帅,而这里却能高坐琼筵之上,于觥筹交错之间“指挥戎虏”,赢得一场战争,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写战争没有一丝“火药味”,还匪夷所思地用上“琼”“玉”字样,这就把战争浪漫化或诗化了。这又正是李白个性的自然流露。

那时不是“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局面几乎不可收拾么?但有了这样的英才,一切都将变得轻而易举。“南风一扫胡尘静”,几乎转瞬之间,就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以南风扫尘来比喻战争,不仅形象化,而且有所取义。盖古人认为南风是滋养万物之风,“南风”句也就含有复兴邦家之意。而永王军当时在南方,用“南风”设譬也贴切。

当完成如此伟大的统一事业之后,又该怎样呢?出将入相?否,那远非李白的.志向。诗人一向崇拜的人物是鲁仲连,他的最高理想是功成身退。这一点诗人屡次提到,同期诗作《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中的“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就是此意。

这里,诗人再一次表达了这一理想,而且以此推及永王。“西入长安到日边”(日是皇帝的象征;而言长安在日边),这不但意味着“谈笑凯歌还”,还隐含功成弗居之意。诗人万没想到,永王璘广揽人物、招募壮士是别有用心。在他那过于浪漫的心目中,永王也被理想化了。

李白第二次从政活动虽然以悲惨的失败告终,但他燃烧着爱国热情的诗篇却并不因此减色。在唐绝句中,象《永王东巡歌》这样饱含政治热情,把干预现实和追求理想结合起来,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的作品不可多得。此诗形象飞动,词气夸张,写得兴会淋漓,千载以下读之,仍凛凛有生气。

李白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前言】

《永王东巡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组诗现存十一首,都是七言绝句,其中第九首前人定为伪作。这组诗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记录了永王李璘军队东下的情况,赞颂了永王的“功绩”,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表现出向往和平的愿望和爱国爱民的热情。

【注释】

(1)永王:唐玄宗第十六子,名李璘。《永王东巡歌》李白集中本十一首,元人萧士赟、近人郭沫若等认为原其九为伪作。

(2)正月:指农历十一月。这里用的是“王正月”。周以建子之月(农历十一月)为正。《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李白用王正月,取大一统义,是春秋笔法。

(3)“天子”句:谓唐玄宗授永王璘以重任,使其远巡。龙虎旗,绘有龙虎的旗帜,为天子仪仗。这里借指节度使的重任。

(4)**:指乱象。

(5)“江汉”句:江汉,指长江和汉水之间及其附近的.地域。翻为,反而成为。雁鹜池,王琦注:《太平御览》:《图经》曰:梁孝王有燕鹜池,周围四里,梁王所凿。这里泛指游乐之地。

【翻译】

永王在至德三载三月出师东巡,天子宣他遥分龙虎之旗委以重任。永王的楼船听过之处,波涛汹涌的长江和汉水,顿时变得像雁鹜一样的风平浪静。

【赏析】

李白到永王李璘幕府以后,踌躇满志,以为可以一抒抱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成为像谢安那样叱咤风云的人物。在这组诗里,诗人在歌颂永王东巡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抱负。首章发端。言永王奉天子命,建节东巡,义师到处,呈现和平景象。